573公里的北京长城有多长(573公里的北京长城在哪里)
《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张庆仁、毛巧慧、徐珊珊、包媛媛着,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长城全长2万多公里,连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北京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明代的修筑奠定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形态。长城自天津市蓟州区山海关一路西行,经平谷将军关进入北京城。它像一弯明亮的新月,连接着北京北部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西部的门头沟。区级联。
与其他省份相比,北京的长城并不算太长。北京长城全长573公里,甚至不到整条长城的二十分之一,但这座不算长的长城却是长城的精华。原因是北京地区的长城直接保护了首都的战略地位。历代王朝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坚固的长城外,还在沿途密集修筑城门,派出大量的士兵驻守。这些驻守边境的战士,世世代代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他们在守卫边疆的同时,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长城作为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要塞,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丰富繁荣的京畿文化滋养和反哺了长城文化。在丰富北京长城文化构成的同时,成为文明的融合大师。一砖一瓦、点线长城,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我们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变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长城图片(细节)。
长城打造北京民族交融交流盛景
冷战时期,长城是为了抵御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北京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周昭公后裔、游牧民族山戎部落、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奚、女真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辽金以后,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辽、金及以后的明朝在历代修筑长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了北京长城的修缮。长城逐渐形成了保护首都的力量。
人们或许猜测,正是因为长城沿线发生了多次战争,历代王朝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高山之中修筑了钢铁般的长城。但当我们查阅古籍,走在长城沿线的村庄和城堡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地区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大多是朝代更迭时发生的局部战争。长城修筑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长城沿线的人民和不同政权都默认以长城为界线,很少发生战争和冲突。在怀柔,对长城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于书文老师告诉我们,“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为了抵御战争,更是表达了长城内外人民的向往和共识”。为了和平而筑墙。”雄伟的长城矗立在山水之间,不仅是守护都城、划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界限的屏障,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公认的和平与安宁的象征。
长城在物理上将北疆与中原隔开,但它也像一条纽带,连接着长城内外的山川河流、村庄城镇庭院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塞外多雨,气候炎热,人们以耕种庄稼为食,以桑麻为衣,以宫殿为居住,以城墙为治。沙漠中,寒冷多风,饲养牲畜,以鱼、毛皮为食,以毛皮为衣,随时有车马在家,此时地利,故限于南北。靠着长城,所以适合治理。”辽代典籍记载了长城沿线的风光。长城以北,是一片辽阔辽阔、盛产牛羊皮毛的草原。长城以南是繁荣的农耕文明。小麦、大米、丝绸、茶叶、瓷器等各种物产通过连通南北的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
过渡地带的长城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地。沿线的城堡、关隘不仅是长城的重要节点,而且成为南北沟通、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古北口、岔道村、永宁市、黄花城、河坊口、沿河市……一个个因边防而崛起的小镇,成为散布在长城沿线的重要边境贸易城镇。沿着古北口村狭窄的石板路行走,鳞次栉比的饱经风霜的商铺见证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北来的商贾都被边官镇的繁荣昌盛所吸引。他们在这里定居,塑造了这里数百个姓氏的辉煌。百年清真寺见证了古村子民的包容与和谐。每一座边境重镇都像长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长城内外的边防要塞。
站在潮河边的姐妹楼上,可以看到绵延在群山之间的长城。绿色的台地上,牧羊人挥舞着长鞭,带着羊群追逐着夕阳的余辉。远处是满族风情浓郁的巴克什营小镇。脚下是一片茂密的栗子和核桃林,果实累累。游牧与农耕的界限渗透在这片茂密的丛林中,成为北京长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松鼠种栗子。
明朝以后,为了稳定边疆,朝廷在长城沿线修建城堡,驻军镇守边境。这些边防战士在高山茂密的森林里种植了大量的板栗和核桃。板栗和核桃不仅易于储存,而且水果中的热量也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为战士们提供充足的补给。该地区板栗、核桃的持续大规模种植和农业生产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上表达了战士们放弃战争、专注农耕的决心和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环长城果林经济带不仅连接着长城内外的农牧文明,而且与之形成了相互包容、嵌入的姿态。中华大地上多种文明的相互嵌入、共生繁荣,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离不开沿线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建设。这种参与和建设不仅体现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博弈中,也体现在北方游牧民族在与历代王朝的互动中衍生出的对长城和国家的认知和责任。依托长城。这种认可和责任,是对长城的建设、驻防、维护和对国家安全的承诺。唐朝时期,相扑族摩羯人建立了渤海国。摩羯族南迁兖州,繁盛于今日的北京。唐朝末年,遭遇战乱,摩羯族沿着怀沙河蜿蜒而上,最终定居在怀柔中部的平原山地,取名“渤海所”。
渤海研究院的石狮。
明代弘治年间,随着十三陵和长城的修建,渤海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朝廷在此修建了渤海城堡,并设立了渤海学院。莫劫人的后裔与朝廷将士一起,承担起了“护陵”的重任。渤海所村委会一侧的仓库里,大量的石碑、石磨和出土的石狮子,见证了当年不同民族在这里镇守边疆、保卫祖国的历史。辽代时,辖地“东至大海,西至金山,济余流沙,北至禄曲河,南至白沟”。长城成为他们抵抗南方政权的重要支撑。
随后的金朝在继承辽朝疆界的同时,也继承了辽朝对长城的认识。本来是南方政府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后来成为契丹人赖以防御宋朝的天然屏障。辽人和契丹人在开发和利用长城的同时,也表达和建造了他们所认识和理解的长城。正是因为长城有多个民族的共同参与、建设和发展,才使得绵延万里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融合、交往、交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塑造了“塞外故乡”的共同认知。
长城,文明交汇的地方,
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两千多年来,长城内外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依托这雄伟的长城,在这片土地的共同耕耘、相互帮助中,创造、发展、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并积累成了散布在长城内外的零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自发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雄伟壮丽的长城文化遥相呼应。在丰富长城文化构成的同时,也给这源远流长、庄严的长城文化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成为长城文化生态中最耀眼的明珠。
长城内外丛林茂密,飞禽走兽众多。这些形态各异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瑰宝。长城沿线人民在与这些不同物种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过程中,积累、沉淀、继承了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文明。长城沿线的许多村庄,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山峰、古树和长城的神话传说。按照当地人的口述传统,蜿蜒的长城、险峻的山峰、古树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都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存在。在长城、山川、古树的滋养下,人们虔诚地表达着对万物生灵的敬畏。
水长城的景色。
在长城脚下的杨树底下村,淳朴的村民至今仍继承着祖辈传下来的“采巧米”的习俗。正月十五,“种稻喂麻雀”,表达对曾经救过他们性命的麻雀的感激之情。人们在守卫长城的过程中,总结并传承了一系列修缮长城的技术。他们以参与式的方式,修复、重建、维护了人、自然、长城的生态关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呈现了人、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共生的文明生态。穿越长城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生态,滋养了长城内外的人民,赋予了文化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理解人、自然、世界的关系,构建跨物种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靠山吃饭、靠水喝的长城人民,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系列开发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然滋养着长城沿线的人们。并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享受。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沿线山高路陡,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前面说过,驻扎部队的战士们利用山林地,因地制宜种植高热量的板栗。过去,人力资源匮乏,士兵和森林里的松鼠齐心协力,在长城沿线形成了茂密的板栗带。在科技不发达、没有农药、化肥的时候,人们积累了一系列板栗种植经验和技术,在造福数万人的同时,也让“怀柔板栗”名声大噪。
陡峭林地随处可见的荆棘,在艺术家的指尖化作美丽、大方、耐用的生活用具。人们用高山、河谷、梯田的石头,建造了坚固、美丽的四合院和无数的城池、城堡,成为长城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平谷、怀柔,工匠们挖掘地下金矿,神话传说中的金银山真正成为了富人们的珍宝。更有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的恩赐,编织出精美抱枕、煮烧酒、烧肉烧饼、鱼面春饼、槐花炒蛋、火盆豆腐、火锅豆腐等一系列精美工艺品。烧烧、羊坊涮锅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已成为长城文化带最栩栩如生的遗产。
西栅子敬编
在这种危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长城脚下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扶持、相互取暖,形成了长城沿线的家庭、村庄和社会。距离红石门不远,有百年历史的靠山市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贩。村民们在这个定期举办的市场上交易农产品、饲养的家禽和编织用具。从年初到年末,各村镇的节日庆典、民间庙会、老少齐演的花会,以及各村流传至今的跳跳表演,使寒冷寒冷的长城热闹非凡。
长城作为文明交汇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文化。雄伟的长城塑造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力,不断丰富着长城文化的成分。九曲黄河灯阵从中原传入古北口地区后,融入了长城文化的元素,为这一古老的灯俗增添了新的色彩。随着回族迁入古北口、南口等地,当地修建了清真寺。数百年来,汉族人民谱写了一曲民族融合的赞歌。长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共生繁荣,说明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只有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才能真正促进文明的繁荣。
在长城的高山之中,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在人们的口中流传。老少皆宜、妇孺皆知的杨家将传奇,以及戚继光、蔡凯将军修筑长城的传奇,不断激励和激励着长城沿线的人们。使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在此关键位置扎根驻防。“二郎神丹山”、“空空山”、“夫妻松”、“响水湖的由来”等传说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给沿途险峻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几分奇幻。方式,使这座雄伟壮丽的长城景色令人眼花缭乱。
本文选自《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节和修改。部分字幕是编辑添加的。文章中所使用的插图均来自书中。经出版商许可出版。
原作者丨张庆仁、毛巧慧、徐珊珊、鲍媛媛
摘录丨安夜
编辑丨清清子
简介校对丨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