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琪 北京大学(石悦北大学霸当主播引争议)
原标题:北京大学新加坡学生施欣瑶:刚来北京时,她被快递的便利所震惊。
今年5月中下旬,第六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将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峰会首次在线下举行。近日,在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举行期间,与会青年嘉宾、第六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秘书长石新耀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向中国和东盟青年发出邀请。
施欣瑶是一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新加坡留学生。她今年大三了。2018年,时欣瑶参加了高中的一个项目,来到了北大。她被校园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深深吸引,萌生了来中国留学的想法。石新耀表示,中国与东盟关系日益密切。就像她自己一样,随着疫情缓解,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年轻人希望来到中国、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学习、体验。
施欣瑶来自中国武汉。小时候,她经常去武汉探亲。2020年,她进入北京大学读本科,大一学习是在网上进行的。2021年,她终于来到了她向往的北大校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石欣瑶坦言,虽然新加坡有优秀的大学,也有新加坡年轻人去欧美留学的趋势,但她不想随波逐流,想找到自己的路。
“北京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它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通过在北京学习,我不仅可以沉浸在北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同时也见证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如何引领整个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过程。”石欣瑶举了一个例子。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中,留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国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就被这里的快递和外卖服务所吸引,便捷程度令人震惊。这是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东南亚国家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石鑫耀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元培学院实行博雅教育,倡导“思想自由、包容”。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可以花一两年的时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石欣瑶选择了社会学专业。她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社会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但北大在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方面做得非常有效。“其实西方很多理论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用来解释中国自己的社会现象。在北大,我看到的不仅是西方理论的本土化,还有中国传统思想融入社会科学理论的过程。”更适合中国。这样的工作有助于打破学科内部的‘西方中心主义’。”
在这位新加坡小姑娘看来,中国的社科本土化实践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新加坡也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它的发展也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理论框架,但更需要在主客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理论。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过程有助于保持社会科学的多元性,并成为帮助不同国家了解本国社会、解决社会存在问题的科学工具。
第六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将在北京大学举行,主题是“韧性与潜力:中国—东盟发展蓝图”。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将共同探讨中国—东盟合作问题和规划。石新耀介绍,今年峰会还设置了中国与东盟高校交流的主题。大学之间不同的交流项目可以促进双方大学之间的交流。北京大学专门针对东南亚学生设立招生项目,有助于东盟与中国青少年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国际交流、国际青年交流氛围日益浓厚。石欣耀表示,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终于回到了北大校园。他们可以线下面对面交流,感觉更加亲切。她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来自加拿大、日本、塔吉克斯坦等国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上课、一起吃饭、举办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等活动,我们能够真正相互了解、相互熟悉、通过合作成为朋友。
(原标题:北大新加坡留学生石馨瑶:刚来北京就被快递外卖的便捷性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