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是真的吗(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的是谁)

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是真的吗(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的是谁)

发布时间:2024-12-25 19:11:19 奥数 30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在人生的晚年,我年轻时的记忆似乎比40岁时清晰得多,而那些只是普通的记忆。”

关于老年人的记忆特点,荷兰心理学教授德拉斯马这样说道。

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是真的吗(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的是谁)

本文的主角——刘宇春与德拉埃斯玛的结论非常吻合。

七十多岁的他,常常回忆起高考时复习的煤油灯、路上的蝉声、归来时炊烟袅袅……

这位河南老人从1978年至2020年间,总共参加了5次高考,最终在自己71岁时圆梦。

那么,柳玉春的高考经历是怎样的?他执着地参加高考,究竟是图什么呢?

一、深埋于心底的“大学梦”

鬓发花白,笑容迷人。黄牙掩饰不住纯真的笑容,红脸有着中原人的豪爽。这张图中,我们就是本文的主角,——刘宇春。

他身穿淡蓝色上衣,黑色裤子上沾满泥土,看上去饱经风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但是,其平凡外表之下,却有着非凡的经历,年逾古稀的他,曾五次参加高考,以一介普通人的身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曾说过:

“记忆就像一个孩子,喜欢玩捉迷藏。他隐藏起来。他喜欢奉承和打扮,通常是出于必要。”

刘宇春的记忆正如格拉斯的描述。虽然有时浑浊,但那五次高考的经历却令人难忘,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触动着老人的心。

刘宇春年轻时,年少时只能下地干活。

他脱离了父母、亲友的爱护和照顾,错过了读书求知的机会。

但他却与繁华都市的文人聊天,聆听繁华都市的声音,感受远离乡村生活的都市魅力。尽管他从事着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但他有着向上的精神。心里,他渴望读书。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年仅三十多岁的刘玉春决心抓住这个机会,于1978年报名参加高考。

然而,由于准备得仓促,以及田间的劳作尚未完成,柳玉春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复习知识。

短短5天的审稿时间,对于离开书本十年左右的刘宇春来说,实在是太短了。尽管如此,刘宇春仍然尽力复习。

阵阵蝉鸣、袅袅煮饭的烟,从早到晚,柳玉春抓住那仅有的时间埋头于书海之中,他的心中有属于自己的梦。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有路,勤奋为道,学海无涯”。基础薄弱、复习时间短的刘宇春最终只得到了320分,错失了大学梦。

当时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的宝石原石被发现,并在各行各业中大放异彩。竞争自然是非常激烈的。

《人民日报》曾经描述过:

“比如音乐专业,成绩优异远超录取标准的学生不计其数,顶尖的很难区分。又比如外语专业,只有一个人。”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流利的学生屈指可数,很多阅卷老师甚至觉得他们很难匹敌。”

可见竞争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柳玉春的第一次高考之旅暂告段落。

虽然错过了梦想的大学,但刘宇春并没有气馁。

此后,刘宇春在家乡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厂,生意一时红火,成为全国知名的大老板。

乡镇报纸甚至亲自采访他,宣传他的事迹。

对自己的经商生涯颇为得意的刘宇春,仍无法放弃自己夙愿已久的大学梦。

刘宇春说道:

“那个时代,文学很多,不让自己的岁月白白浪费是整个社会的共识。虽然我的生意做得很好,但我还是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有时候我会读到同班的情侣,同班的父子,上学、带孩子读书的新闻报道,那些年我忍不住流泪。

柳玉春摩拳擦掌,想要圆上自己的大学梦。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断了刘宇春的追梦之旅。

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刘宇春签订的几份合同都出现了问题。无数的诈骗事件向他袭来,接踵而来的诉讼让他措手不及。

村民的声讨、厂家的指责、妻女的不理解……一系列的压力都沉重地压在了刘宇春的肩上。

不久之后,工厂被拿走,外债被追索,家庭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妻子与他离婚。

风光不再的刘宇春突然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他一个人走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依旧是阵阵蝉鸣、依旧是袅袅煮饭的烟,但是此时的柳玉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他成了一个落魄、孤寂而无所依靠的中年人。

生活的低谷让刘宇春寻找其他安慰,大学梦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再度在柳玉春的心中生根发芽。

面对记者,刘宇春回忆道:

“天黑后,我下地干活回来,乡下的村民都累得睡着了,但我睡不着,我只好躺在土床一角的小木箱上。”铺满报纸供学习和阅读。读书并做题。”

“当时工厂倒闭了,我穷得连灯都买不起,就去市场挑了一盏煤油灯,晚上又舍不得用。”“,学习是第一要务,所以我先把煤油灯调小了,久而久之,我的鼻孔和眼圈经常被熏黑。”

“尽管如此,读完之后我还是忘记了很多东西,无论做什么都找不到任何想法。但学习是当时最好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就这样,刘宇春拾起“大学梦”,继续他的追梦之旅。

连番高考终被录取,心中有梦即有所得

刘宇春虽然很努力,但他手头的复习资料却十分匮乏,很多书甚至被老鼠咬过。

再加上他是处在偏僻的农村,消息十分闭塞,所以备考过程可谓是十分艰辛。

据当地村民介绍,90年代末,刘宇春曾想再次参加高考,但由于消息迟缓,他最终遗憾错过了那一次:

“当时高考的消息都是口口相传的,刘宇春当时正在田里干活,他该报考哪所大学,该选什么专业?突然脑子一片空白。那天回到家已经很晚了,而且还下着大雨,下着大雨,我想看看贴告示的门口有没有学校,但路根本走不通。”

条件并不困难!

然而,刘宇春有自己的坚持和选择。

刘宇春曾告诉记者,2007年8月,他看到一份标题为“《广东省首个理科状元余乃明:老“状元”教出7个小“状元”》”的报道。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实验中学物理老师余乃明的故事。1977年,由于个人原因,他虽然取得了高分,但未能通过考试。

刘宇春说道:

”老老师知道自己考试考了高分,觉得自己有希望了,每天都偷偷地玩得开心。然而体检结束后,却一点消息都没有,不知道该去哪里。询问情况,所以他就让这个消息不了了之。”

“我最佩服的一点,就是他遭到变故,仍然是心平气和,继续自己的生活。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得继续去考。”

2017年,刘宇春将河南大学视为自己的理想大学。经过一番准备,他最终只考了180分,距离目标大学的分数线还很远。

然而,不服输的刘宇春决定再战一年。

2018年,刘宇春的成绩比上一年高出了69分,但尽管如此,这与河南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永不回头的刘宇春固执地说:

“我还要再花一年时间去参加河南大学考试!”

2019年,刘宇春第四次参加高考。结果,他今年的成绩比去年低了。震惊的刘宇春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将河南大学视为心中唯一的理想学校。

在刘宇春看来,专科或许是一所符合现实的理想院校。

2020年,依旧是阵阵蝉鸣、依旧是袅袅煮饭的烟,柳玉春再度找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感觉——虽然不是鲜衣怒马,但是那股蓬勃进发的精神又回来了。

第五次坐在高考考场,他取得了——分,他认为还算满意。他以245分的成绩考入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成绩比河南专科的录取分数线足足高出65分,足以支撑刘宇春考上自己选择的法律专业。

虽然不是在最理想的大学,但是却读了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这对于柳玉春来说,也算是了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个梦想。

如今,刘宇春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每年每一次高考的经历他依然清晰记得。

记忆如闪光灯般点缀在这位耄耋老人的脑海中,高考时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他都记忆犹新。

他发现他记得自己当时在做什么,以及他通常不会记得的细节。

高考的成功让他对过去不再耿耿于怀,艰辛的劳作、精神的空虚,伴随而来的失望、迷惘等负面情绪皆被扫荡一空。

青春的记忆在刘宇春的心里被赋予了“柔光效果”,变得朦胧而美丽。“青春无悔”成为刘宇春最终的安慰。

然而,很多人对刘宇春的选择感到不解,认为他所谓的坚持只是“白费力气”。他们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论”来批评刘宇春的选择。

弗洛伊德在《人格三重论》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和价值冲动,它总是违背价值信仰和社会道德。

“自我”控制着“本我”的释放,决定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否应该立即得到满足,以适应社会道德价值观。

“超我”与“本我”相反,确认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道德标准。

很多人看来,柳玉春不断地参加高考,正是为了实现“本我”,最高不过是“自我”。

但事实上,柳玉春完全地实现了“超我”。

如上所述,刘宇春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花在了书本上,最终顺利考上了大学。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继续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时,刘宇春是这样回应的:

“自己这个年纪,早就没了什么非要不可的东西。但是,自己摇身一变,当上了大学生,就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村里的居民,在法律问题上少走点弯路,别花那冤枉钱。”

刘玉春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普及法律知识,教书育人,改善当地的各项条件。

在他看来,把法制文化和先进理念带到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也能帮助村民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刘宇春说道:

“其实,高龄高考学生并不少见,很多人考上大学后就回去教书,教学生追求自己的追求。多年过去了,录取人数最多的还是这些老师带的班级。”“大学。这是因为他带回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这是多么重要啊。”

“有一次我回村里,一个孩子骑着自行车飞快地下来,叫我刘老师。”

“大家都尊重知识,尊重先进的文化和理念,所以我所做的也算有一定效果。”

或许旁人无法评说柳玉春的选择正确与否,但是正如生命之多彩,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柳玉春的选择亦如是。

结语:

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凝聚着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十二年夜以继日学习的艰辛。也担负着父母期盼孩子“跃龙门”的重任。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弃考、连考的现象日益进入公众视野:

“小撒姐”考试前睡过头了。考试推迟后,小萨离开考场,称自己“没复习好”,准备明年再战;

“淡定哥”考试当天忘记带准考证,于是离开考场去了一家网吧。后来他得知自己考上了国外的大学;

“清华哥”连续27年参加考试,只为圆自己的“清华梦”;

92岁的奶奶冒雨参加高考,想要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去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但是,作为一个包容的社会,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正视与尊重。

摩尔说:“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选择,做出任何选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选择的勇气、坚持选择的勇气、接受后果的勇气、后悔的勇气、改变。””

当站在高考面前,有的人被恐惧战胜,丢掉三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最终选择放弃;

有些人不畏惧所面临的一切,愿意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是高考受到挑战,还是成绩受到挑战?不,他们挑战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的认可。

我们不评价选择是对还是错,但必须承认的是,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选择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72岁大学生柳玉春准备考研痛心同学们沉溺手机》河北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