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边颉(浙江省委办公厅边哲简介)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即将拉开帷幕的2022年高考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持续引起社会关注的是新高考改革的成效。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5周年,也是新高考改革实施8周年。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下发以来,全国21个省份进入新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思路改革主要内容已基本确定。新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尚有哪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近日,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边新灿。
从“套餐”到“自助餐”,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高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考试,长期以来实行一次性统一学科笔试,作为高校招生的主要评价依据。这不仅凝聚了统一标准、客观评价的公平品质,而且形成了一条路径。家属,“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文理偏科又缺失个性”这三个“老大难”问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新高考改革在学科设置、评价方式、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发力,目的就是要根除这三个‘老大难’问题,方便评价选拔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和创新精神,同时引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教育、评价、选拔的良性循环和良好生态。”谈及新高考改革的初衷,卞新灿表示,在近九年的改革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新高考改革是扩大学生选择空间、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及综合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带来的成效。
除了参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全过程外,卞新灿还参与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浙江、山东高考实施情况的研究和评估。在卞新灿看来,21个省份的新高考计划虽然力度不一,但都包含了“增加学生选择权”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
“与以往的高考改革相比,这次新高考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卞新灿举了一个例子。与改革前的“3+文科/理科综合”模式不同,前两批试点省份采用“3+3”模式(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第二个“3”指从其他6个科目中自选三科参加等级考试),有20种组合,其中浙江省还加了技术,有35种组合;而第三、四批改革省份实施“3+1+2”(其中“1”是首选科目,从物理和历史两科中必选一科;“2”是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科中自选两科),共有12种组合。这种科目设置,由原来的“套餐选择”,改为一定意义上的“自助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以前学生报的志愿,大部分都是‘家长’的愿望。”但现在,我和我的同事们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让卞新灿高兴的是,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开始根据自己内心的兴趣来选择科目。一些中学也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开发相应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现高校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双向选择”。“从实际成效来看,新高考实施后,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选择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边新灿说。
破“一考定终身”的痼疾,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4年《实施意见》规定“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为此,2014年,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两省市外语考试提供两次机会,其中浙江选考科目也提供两次机会。这一变化,让边新灿感受最大的是家长开始逐渐将高考“平常化”。“以前,家长们高考前表现得比考生还紧张,比如,全程陪考,甚至拉条幅等,现在送考的家长明显少了,他们的心态也相对平和。”边新灿说,将高考当成一次普通的正常考试,有利于减缓考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改革路上的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与以往高考改革相比,这次新高考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这个概念也会出现在实施过程中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考试选拔制度为例。新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增加大学和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大学和考生的选择数量。功利性选择行为而导致科目选择人数的失衡。”边新灿告诉记者,有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等级分而忍痛割爱不选物理、化学,甚至有的家长和教师强行要求学生放弃对物理、化学的选择。有的高校为了保证较宽的报考生源范围从而保证较高的录取分数线,也违心地放宽了选考科目对物理、化学的要求。
“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功利利益耦合,造成了不同学科考生人数的不平衡,带来了隐忧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在国家和试点省市及时做出了调整。”卞新灿说。
和协调与平衡考试与教育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在新高考改革以前,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就错综复杂。而新高考由于改革力度大,高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敏感。”边新灿进一步举例说,比如,新高考的选考科目组合呼应也促进了高中的选课走班教学。而从之前的按部就班的学年制教学秩序转到选课走班的学分制乃至弹性学制教学秩序,是一个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新高考逼着这个过程加速,从而使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产生了不适应。”在边新灿看来,新高考的自主选考携手新课改的选课走班,给大部分学生带来选择的自主权和愉悦的同时,也给大部分教师带来了转型的焦虑。
考试次数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外语科目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实施多次考试机会。“实行多次考试机会,本意是让考生排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分散心理压力,并发挥首次考试的诊断反馈作用,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相当数量学生的认可,长远看是个方向。”边新灿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师生反馈多次考试打乱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节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工作量,从而产生焦虑。
作为人才选拔考试,既要体现公平性,又要体现科学性。那么,如何保证公平公正成为高考成败攸关的问题。
为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录取机制,新高考改革逐步在普通高校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在高职招生的改革里已经充分体现了多元综合评价的改革元素,但在本科高校招生范围内,综合评价更多体现为对高校在录取阶段使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原则性要求。”边新灿通过对前三批14省份新高考方案和改革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在实行平行志愿并大力度缩小投档比例的情况下,依据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和考评结果对已经投档的考生作出退档的决定,实际上可行性不强。
更好的体现是,一些省市除统一高考招生模式外,还制定了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这种综合评价模式除了笔试,还广泛使用面试和实践考核,对考核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必须确保程序公平。“相对于笔试评分标准的刚性,面试和实践考核的评分标准比较灵活。相比于笔试组织的单一便于管理,面试和实践考核组织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大。”在边新灿看来,这些新问题新挑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改革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高考改革作为一项事关全社会的高风险改革,面临着各种困境,必须妥善处理。在卞新灿看来,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考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及“公平与效益”这三对关系。
“试点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调整优化考试科目的制度设计。”谈及国家利益、大学要求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边新灿说,在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必须把“教育引导”和“制度引导”,“柔性要求”和“刚性限制”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把自主选择和国家需要、高校需求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科学、理性选课”;另一方面在选考科目的制度上进行刚性限制。
卞新灿举了一个例子。第三、四批实施的“3+1+2”以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并将所有选修科目分为“物理科目组”和“历史科目组”。大组合体现了对物理科目的刚性要求。2021年,教育部将指导高等学校进一步优化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指导。有些学校要求你先修物理和化学,然后才能申请化学工程专业。据知乎统计,对物理化学有硬性要求的院校数量大幅增加。
首批试点省市调整完善试点方案时,也将考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协调作为重要内容。“比如,2017年先行试点省份将考试时间调整为1月和6月,增加了考试进度和教学进度的同步性,但依然保留了多次考试机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后两批省份在方案设置时,普遍推迟了实施多次考试机会等改革的时间表。”边新灿说。纳入其中
协调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方面,综合评价能否保证程序公平、标准公平,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在边新灿看来,要经受住这一考验,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确保程序公平与信息公开。另外还要处理好城乡的公平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学特别是优质中学的学生信息量大、见多识广,有较多的面试培训机会,而农村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学生相对而言信息量小,缺少面试培训机会。”在边新灿看来,这需要从招生计划编制层面综合考虑。比如,教育部统一部署的专门面向农村学生实施的农村专项计划就致力解决这一问题。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7.8%。“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但显然民众对高考改革的新期待也更高。
“高考改革作为选拔培养人才的制度,必须做到科学求实、公平良善、协调优美、工程卓越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经过八年的发展推进,新高考改革已大局已定,后续各省份也将加入改革序列。见证高考历程的卞新灿对高考改革的成效感到乐观和积极。他说,“只要正确处理好升迁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我相信新高考的预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原文发表于2022年6月1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第6版
记者:张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