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的深远意义(恢复高考的意义总结)
每年的6月7日、8日是高考学生家长最担心的时期。高考在我国有着图腾般的意义,被很多家庭和考生认为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他们坚信三年的努力就会换来一生的幸福,因此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宝贝孩子送到衡水中学、毛坦厂等军事学校。里面的日程安排会让他们心疼,但为了未来,父母只能痛快地让孩子承受。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准备高考很辛苦,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拥有这样一场可以改变命运的考试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今天我们不说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对孩子好不好。让我们来介绍一下恢复高考前后的故事。
一、力排阻力,决定迅速恢复高考
十年动乱已经过去,一切都在等待着完成。其中,邓小平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发展科教事业。他主动主持科教拨乱反正,从1977年8月13日开始,组织召开了为期44天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这也是建国以来最长的一次会议。民国时期,重新开放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给无数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希望。大家都被压制太久了,我也被无望的推荐系统束缚太久了。
当时,高考制度已经中断11年了。可以说,人才极度匮乏。后期采用了推荐系统。核心是单位推荐,看重政绩。结果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小学学历,各种不规范。肆虐的风潮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不满,也阻碍了普通家庭通过自我奋斗崛起的道路。
1977年8月6日,在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兴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批评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严重缺陷:
1、人才被埋没,一大批热爱科学、有前途的年轻人选不上。
2、工农子女上大学困难。
3、破坏社会风气,助长不正之风。
4、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他认为,大学新生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是招生制度不合理。当时的大学招生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度,回旋余地太大。因此,许多大学招收的学生可能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培养效果可想而知。
查星星还号召我们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年。他的演讲引起了在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鸣。他们都呼吁,时间不等人,人才培养不像其他事情是等不及的。
当时呼声很高,面临的阻力也很大。比如九月份已经临近开学了,正常的招生手续已经来不及了。当年的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已经开始,相关工作已经在进行中。试卷、经费、考生以及左翼错误思想的影响。面对各方面的阻力,邓小平说:我不客气。这句话非常响亮,
人们看到了他的决心。
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恢复应届高中毕业生直升大学,恢复以成绩为主的考试制度。该文件规定:
取消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并从应届毕业生恢复招生;修改政治审查标准,落实“重绩效”原则;严格考核制度,抵制和反对腐败、“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二、高效进行准备工作
1977年高考成为高考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为什么在冬天举行?因为人才的培养不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当时设定的招生条件是在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后大大放宽的。当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针对家庭出身的偏见。但党中央决定,只要拥护党和国家,就不设其他硬性条件,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条件。政治审查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择优录取:
1、有工作知识的年轻人均可申请,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可申请。
2、高中毕业者可以申请,且必须通过入学考试。
3、政治审查主要看个人表现,杜绝“成分论”。
4、对德、智、体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择优选拔。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招生考试结束。全国约570万青少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各高校共录取学生27.3万余人,新生质量大幅提高。1978年起,全国高校实行统一制题、统一考试,形成了现行的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制度。
社会上绝大多数被排挤了十几年的年轻人,现在都有了考试、读书的机会。1977年,高考暂停了11年,后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恢复了。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从此走上正轨,为广大知识分子打开了希望和理想的明亮之窗。人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转告这个好消息,不少知识分子激动得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同时也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7年和1978年,共录取大学新生68万人。他们大多是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青年。这群人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在随后的四个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一些试题和当年毕业的社会中坚
在1977年、1978年、1979年的高考考生中,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后来在我们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
在中央领导人中,这三届的人物都是名列前茅的。省部级高官中,与1977年、1978年高考有关的就更多了。仅1977年、1978年的北大经济系就出了至少9名省部级高官。水平。比如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等,至于司局级,更是数不胜数……
在文学影视界,还有张艺谋、陈凯歌、易中天、罗中立等,著名作家刘震云也是1978年高考的考生。那时,他刚刚从部队退伍。他白天在一所中学当私人教师,晚上努力学习。1978年高考,以河南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四、躺平,是对自己人生的纵容和放弃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认为平常、自然的事情,对于我们的前人来说,可能是难以达到的天花板。我们不珍惜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实在不想讨论该不该好好学习、该不该浪费时间之类的话题。我觉得,能读懂这些历史的人,应该懂得珍惜,懂得奋斗。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说躺着,把自己不努力的原因归咎于社会,比如:房价高、挤、996等等。客观来说,他们说的有道理,但这些都不是原因。你躺下。如果大家都用这个角度来看待社会,那么哪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躺着的理由呢?话不多说,我来数一下五代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无休无止的运动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不是比现在更大吗?难道60年代出生的人因为年轻时的种种动荡而没有机会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吗?70后的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各种选择背后的风险回想起来并不大。他们不就是那些下岗、体制内受苦、国家开始拒绝分配的人吗?更不用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了。他们是第一批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体。他们早有年老的经历,有能力买房,发现房价不断上涨。他们的压力不是很大吗?90后的一代人如今都在叫嚣着过上平静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很多人仍在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机遇。不信的话,看看上面的高考题。是不是很简单呢?现在的差生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当年是这样的话,在混乱的情况下坚持学习,或许就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