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务供给状况调查(托育服务在我国实施的原则)
作者:杨文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和家庭发展司司长)
大力发展托幼服务,是适应人口形势变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久前,17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普惠性育儿服务体系,切实缓解群众生育育儿之忧。
多措并举,托育服务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我国30%以上有婴幼儿的家庭对托儿需求强烈,亟需增加普惠性托儿名额供给。2019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围绕供给不足的发展瓶颈,持续发力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保育人口中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这一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儿童保育工作。不少省份加快制定以地级行政区为单位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完善土地、住房、金融等支持政策,推动普惠性幼儿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开展普惠幼儿服务专项行动。三年来,中央预算内投入2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累计新增普惠性托儿场所20余个。万。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财税支持机制,通过专项补贴、以奖代补、免税、水电价格、融资优惠等方式,推动行业规模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标准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机构管理、登记备案、建筑设计、幼儿保育、伤害预防、消防安全、营养喂养、人员培训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托育服务标准和规范。指导各地做好托幼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为婴幼儿提供科学规范的托养服务。
短板突出,托育服务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托儿服务普遍存在定价过高、质量差、供给总量不足、部分托儿空间闲置并存等突出矛盾。群众的需要与群众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解决主要矛盾、补短板、补强板。
首先是弥补价格上的短板。调查显示,2021年全日托平均费用为每月2700元,一线城市普遍高于每月7000元,远远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对日托的高需求与机构护理空间的高空置率并存。比较常见。虽然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对降低托儿服务价格收效甚微。迫切需要加大政府综合支持力度,降低托儿机构成本和价格,让有需要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二是弥补质量短板。诚然,一些提供托儿服务的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在设施建设、消防安全、人员配备、登记备案、托儿服务等方面“偷工减料”,甚至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注册,存在很大的风险。要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和综合监管,引导托幼机构依法登记、规范运营。
三是弥补人才短板。托幼机构普遍存在用工困难、市场紧缺人才、培训成本高、人员流动率高、培训教材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性无法保证等问题。迫切需要优化专业目录,推动托育机构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逐步完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职业生涯提供有力支撑。发展。
继续努力推动政策落地
发展托育服务是推动三孩政策实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政策。迫切需要有关各方积极联动。国家卫健委将积极联动有关各方,形成整体合力,推动政策落实。
一是增加供给。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到2025年,全国实现“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保育中心4.5个”的目标。这是对全国婴幼儿保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的全面评估。东、中、西部以及大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平均”并绘制“及格线”。各地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托幼需求等实际情况,下定决心、想办法、抓落实,努力扩大托育服务总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社区提供儿童保育和雇主经营的儿童保育服务。通过日托、家庭托育中心等多种模式,打造多元化、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托育服务体系,确保目标顺利完成。
二是降低价格。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号文件明确提出“降低生育、育儿、教育成本”。普惠性幼儿服务价格应以“能生养三孩”为标准,根据大多数家庭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坚持政府主导,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投入真金白银,提供政策、补贴、优惠,梳理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问题,降低制度成本,降低收藏价格。这将有效减轻抚养孩子的负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优化服务。家庭照顾困难体现在03岁婴幼儿的全过程。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规范性文件,针对6个月至36个月婴儿,指导托幼机构提供科学规范的托育服务。各地要注重托育服务与产假制度有机衔接,大力推进医教融合,加快推进0至3岁托育服务全流程服务和管理。明确幼儿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宣传引导,营造诚信友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强化监管。加快建立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落实托幼服务监管责任,定期审查托幼机构日常管理和服务、从业人员资质和职业道德、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等情况。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动态检查。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动预案,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实施有效常态监控,全面促进托幼服务规范运作和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2年9月13日版本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