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阅读答案(从技校出来的名人)

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阅读答案(从技校出来的名人)

发布时间:2024-09-13 01:18:09 奥数 271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原标题:从技校到世界冠军,这对1995年出生的师徒是如何做到的?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秀月)10月中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顶尖技能选手齐聚德国莱昂贝格。这里是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数控专场赛车床、数控铣削比赛的举办场地。

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阅读答案(从技校出来的名人)

经过六天的角逐,1999年出生的中国选手周楚杰夺得数控铣削项目金牌,从而完成了中国在该项目上的“四连冠”。

对于周楚杰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和他一样兴奋的还有他的教练、广东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五年前,20岁的杨登辉也曾在这项赛事中夺得金牌,并荣获“中国队全国最佳奖”。

上技校,学习技能,登上世界技能巅峰……1995年出生的师徒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周楚杰获得世锦赛数控铣削项目金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技能大赛怎么比?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运会”。它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职业技能大赛。受疫情影响,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专项比赛将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举行。其中,周楚杰参加的数控铣削项目是中国代表团的优势项目。

数控铣削是操作数控铣床去除材料以制造零件的竞赛。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杨登辉所说,我们手机的铝合金边框是利用数控机床一体成型的。我们使用的塑料杯模具是使用数控铣床加工的。此外,还有汽车零部件、军工零部件等。零部件加工等

这个项目有点特别。一些参赛者曾将数控铣削与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3D打印是一点一点地添加材料来生成所需的零件,而数控铣削则恰恰相反。“这就像雕刻一样,给你一块空白,你必须去掉多余的部分,让它成为一个零件。”

周楚杰在比赛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世界大赛现场,参赛者收到图纸和材料后,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工艺、模型和程序,最后通过机床加工出精密零件。根据要求,精度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3。

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并保证零件不变形并不容易。温度、切削力、夹紧力……都是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选手要经过三个模块的考核,历时6天,心理素质也非常关键。

在激烈的竞争中,周楚杰抱着争先恐后的心态,有办法去竞争。

世锦赛前他们一共经历了18轮选拔,周楚杰在18轮比赛中的成绩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90分的水平”。按照他的标准,分数“并没有那么高”。但胜利在于保持水平、表现稳定。

在德国莱昂贝格,周楚杰并没有太大的压力。他训练如常,最终以8分的优势夺得金牌。身穿中国代表队队服、手持国旗的周楚杰在与各国选手握手后站在舞台中央。

周楚杰获得世锦赛数控铣削项目金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牌是如何得来的?

杨登辉能理解那难忘的时刻。五年前,他在第44届世界锦标赛数控铣削项目上夺得金牌,击倒了长期占据金牌榜头把交椅的韩国选手。

杨登辉更能体会这一刻背后的艰辛。留校任教后,先后教过6名学生。多年来,我一直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进行训练。每天,几乎没有寒暑假。我每年训练320到30天。

杨登辉获得第44届世界锦标赛数控铣削项目金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培养选拔机制。刚入学的普通学生,第一年必须学习理论基础,然后开始参加竞技班的试镜。如果有十多个班级报名,第一轮会从两个班级中选拔出100人左右。学校会邀请专业领域最优秀的老师给他们上理论课和实践课,考察学生的勤奋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逻辑等。两个月后,又选了一个班,这50人开始学习数控车床,实现了从手工编程到软件编程的转变。这个过程持续了三个月,然后选拔了一半,留下二十多人分到各个项目。竞赛班实行梯队培养模式。每位老师负责大约五名学生。每个项目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分为三个等级。

为了让竞技班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快速成长,教练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促进学习和实践。经过两三年的历练,这些“新兵”将逐渐成长为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选手。然后,经过省和国家的层层选拔,就有可能成为代表中国的球员。新手要成为世锦赛选手至少需要5到6年的时间。

杨登辉在训练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的门槛相对较低。事实上,成为顶尖人才并不容易。训练过程漫长而枯燥,淘汰率也相当高。

要想坚持下去,必须靠兴趣。比如周楚杰就喜欢研究技术。其他人认为数控铣削需要高精度,但他觉得它很有吸引力。制作令自己满意的零件让他有成就感。

其次,你必须能够应对挫折。杨登辉小时候好动、贪玩。2016年参加广东省世锦赛选拔赛时,因失误只获得第三名。这次失败,只是让他从此更加努力,更加注重细节。

第三,一定要坐稳。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让周楚杰屡次遭遇技术瓶颈,产生“无法继续练习”的想法。每次他都会通过跑步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杨登辉在训练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鸡蛋从里面打破,就会变成生命,从外面打破,就会变成食物。”在杨登辉看来,一名顶尖球员不仅要依靠学校老师的培养,更要依靠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把每个部分都做好?杨登辉的回答是“用心去做”。这四个字也成为了徒弟周处杰自我要求的标准。

杨登辉、周楚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破解“宁可送外卖都不愿意进厂”?

拿了金牌,下一步怎么办?

周处杰表示,希望能像杨登辉教练一样成为一名老师,培养下一个世界冠军。

2021年发布的《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中提到,世锦赛选手获奖后留在学校任教或到工作场所任教的比例达到73%,表明这些相对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的地点。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向好。

在训练中,周楚杰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夏天培训的时候,车间里很热,现在安装了空调,车间里的灯光也比以前明亮了很多。

周楚杰在训练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目前,很多人对学习职业技能仍存有偏见,甚至出现“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打工”的现象。

对于杨登辉来说,这并不难理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收入低。他表示,相对而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较少,仿制、贴牌生产企业较多。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也呈现出特殊的情况。只有非常优秀的技术人员才能拿到比较好的工资,而普通工人挣得不多。

此外,他还提到了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职业学校教授的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许多技能型人才拥有丰富的操作技能,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想再读一个学位。步骤非常困难;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化等。

“其实,有一技之长就好,而且年纪越大,越受欢迎。”杨登辉说,他的几个学生并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他们有的去私营企业培训,有的被重点军工企业聘用,有的去学校当老师。不少寒门学子也通过学习技能成才,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他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技能与知识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