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稻田缺水村民招手求消防员(连日高温 湖南当前高温情况是否正常-)
热,热,热,热!
近期高温持续
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7月13日6:00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7月13日白天,陕西南部、黄淮南部、西南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有35以上高温。
其中,安徽、江苏中南部、上海、湖北西部和东部、湖南大部、江西、浙江、福建大部、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
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等地气温可达40以上。
持续高温下中暑事件频发:
浙江多人确诊中暑
南京装修工人中暑
四川华西医院一日收治3例中暑病例
.
据悉
许多人被诊断为中暑而死亡!
请注意
“天气热得要了你的命”可不是开玩笑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暑呢?
中暑和中暑有什么区别?
如何识别?
如何预防呢?
到底什么是中暑?
据2019年《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首次发布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介绍:“中暑”是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致命性疾病。是指人体因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产热和散热。不平衡。
中暑通常发生在夏季,此时气温高、湿度大。
当气温过高时,人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会被破坏,引起头晕、胸闷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种情况称为中暑。
“中暑”是中暑分类中的严重中暑。
轻度中暑的症状有恶心、头晕、乏力等,此时要提高警惕,到哪里凉快就呆在哪里。
严重中暑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热痉挛,因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流失,出现身体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更严重的阶段演变成热衰竭,即高温持续和器官功能障碍;最后,最严重的中暑形式是中暑。内脏器官温度超过42,细胞出现功能障碍。
中暑是指由于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紊乱,体内热量积聚过多,导致神经器官损伤。
通常表现为高烧、体温超过40、皮肤干热无汗、精神障碍、器官衰竭等。如不及时、正确治疗,中暑的死亡率可达20%70%。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这一比例可高达80%。
2
预防中暑重点人群
需要预防中暑的人群主要有两类:
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体内产热与散热失衡所致。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少年,如参加暑期训练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多见于青少年、孕妇、年老体弱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通常是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不平衡所致。
//你不一定要暴露在阳光下才会中暑//
很多人认为中暑只与高温有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体对热的感觉并不完全取决于温度,还与湿度等气象因素有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90%时,汗液就很难散去。此时,即使气温只有32左右,人体也会感到不舒服。当相对湿度下降到30%时,人体的耐高温甚至可以达到38至39。
另外,在温度、湿度相同的条件下,通风环境越好,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越高。此外,个人体质、阳光直射、工作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身体散热多少、身体调节功能是否良好产生影响。
不要陷入误会。不仅是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体力劳动者会中暑。长期暴露在炎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的城市居民也可能罹患此病。
3
如何预防和治疗
预防很重要!
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为了预防,请尝试执行以下操作:
炎热天气避免外出:
特别是中午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如果无法避免,要多注意身体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
加强通风,保持适宜的室温:
高温时期,可适当打开空调调节室温,以26左右为宜。尽量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削弱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和抵抗力。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炎热夏季,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如做好防晒、遮阳、多喝淡盐水等,多休息,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不宜长时间在密闭的高温环境下工作。
及时治疗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如果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头痛、气短等中暑症状,应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中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头晕、搏动性头痛、恶心、体温极高(口温大于39.5)、皮肤红热干燥无汗、怕冷、脉搏数、神志不清、言语不清、神志不清等。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冷却:
将病人移至阴凉处。可以用凉的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和大腿。可以用冷水擦拭病人的身体。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将患者的身体浸泡在冷水中。
监测患者体温:
继续努力帮助患者降温,直至体温降至38C。
寻求帮助:
及时拨打120、110等,寻求更多指导和帮助。
注意!无需给病人喝水!
有时,患者的肌肉会因中暑而不由自主地抽搐。发生这种情况时,请防止患者伤害自己。不要将任何东西放入患者口中,也不要尝试给他/她喝液体以补充水分。如果发生呕吐,请将患者翻到一侧以确保呼吸道畅通。
//提醒!上述自救措施并不能真正代替医疗救治。患者必须尽快接受专业治疗//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出品(中国气象报)
中央电视台、中国气象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