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的三本院校(南大下属企业)
一源
1960年代初,当帝国主义还一味忘我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决定把国防工业转移到第三战线,把尖端技术推进到第三战线,以满足当时战备的需要。这在全国掀起了三线建设热潮。
根据周恩来指示,科技进入第三梯队的大学有:清华大学651工程(四川绵阳),现西南科技大学;华东化工学院652工程(四川自贡),现四川工程学院;北京大学653工程(陕西汉中)现为陕西工程学院;南京大学654工程(湖南常德),现为湖南华南光电(集团)。
654的选址从慈利、张家界的山区到常德河畔的丘陵地带,经过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多次设计、修改、布局。
1965年5月中旬,接到高等教育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定名为中南分校,在常德县和苏乡罗家冲建立。后因南方潮湿多雨,改建在何素山山顶。该项目代号“654工程”,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00万元。施工于六月开始。新分院计划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5个系11个专业,均为前沿学科。学校规模定为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和进修教师200人,教职员工750人。计划于1967年招生。
在常德地委的大力支持下,654工程进展迅速。从1966年夏到1969年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主体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建设。四个分公司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最快。
654项目主要是核物理、放射化学、生物化学、地球物理等与原子能相关的学科,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毕,设备安装已经开始,可以如期开始招生。但由于文化大革命,654的建设中途停止。1970年春,根据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70)109号文件和广州军区、湖南省军区“115”会议精神,经与江苏省、南京大学协商,确定湖南省接管原高等教育部654项目,改扩建为三米空气测距仪工厂。同年4月26日,第一批筹备人员进驻现场。
根据工厂建设和生产方案,第一工厂命名为湖南三米测距机厂,第二工厂命名为国营红光仪器厂,内部代号为5618厂。1983年更名为华南光学仪器厂,1992年更名为湖南华南光电仪器厂。2004年11月,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常德错失了教育发展的绝佳机遇。参与654工程建设的教职员工返回南京大学。通过审核并愿意留下来的几十人留下来参与新工厂的建设。
华南光电也由此成为南京大学在湖南省常德市留下的一颗璀璨明珠。2、基础铺设
常德鹤山是一片美丽的热土,一片英雄的热土。这里曾经是我国军民联合抗日、浴血保卫常德的地方。工厂第三车间后面仍保留着抗战时期的碉堡。
公司所在地自古就是“湘黔咽喉”、“湘北门户”。现为中部省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司位于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起点处,距国家风景区桃花源40公里。距常德市区10公里,高速连接张家界、岳阳、长沙等重要城市;公司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俗话说,近源水者聪明,近桃源植物亦神仙。
1970年春天,4月26日,第一批施工人员到达工地。
1970年4月至1979年11月,这十年是工厂的基本建设期。
其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艰巨、漫长。
这一时期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军队干部。他们从常德地区招募了大量转业军人,从湘潭市和南县招募了大量初中毕业生,从兄弟工厂选拔和抽调了一些技术和管理骨干,形成了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有一些辨识度很高的军工新战士抵达常德市,他们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组成,说着这个工厂特有的普通话。
因为当时我们急于备战、急于求成,领导班子成员装备不足,有的领导根本不懂企业管理,工厂的基本组织架构是按照军队搭建的模型。各部队领导称为连长、指导员。基础设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国家拨付的基础设施资金每年都用不完。远期规划尚未最终确定,边建边修。关于基础设施的想法并不统一。为了省钱,房子甚至都建有底座。由于工厂是军队干部组织的,他们热情高涨,但缺乏经验和科学态度。例如,机械车间的机器被搬到教学楼安装。此外,现有校址被改造为企业。由于投资和原有建筑布局的限制,改扩建难度加大,工艺流程布局不合理。方案经过三次调整、五次补充,最终确定:员工2634人,面积109713平方米,设备1858台,投资2170.94万元。
当年开工的新项目有25个,包括有机加工、热处理、机修、砂型铸造和压铸车间。全体干部职工历经重重困难,怀着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赤诚忠诚,奋力拼搏近十年,使工程基本竣工并达到竣工验收。
在此期间,工厂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行试生产和生产。基本完成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人员配备、培养和实践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打硬仗能力强的人才。生产雷达天线标定镜、高炮指挥镜、三米高炮测距仪、高炮机枪瞄准镜、1.2米测距仪等,并已进入高炮科研试制行列。-通过竞争坦克导弹制导装置。
在军民融合原则指导下,开展民用产品开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茶叶烘干机、揉茶机、切茶机、熊猫牌望远镜、桃花源牌电风扇、16mm电影放映机镜头、胶片探测器等民用产品。
这期间,除了试生产和生产,我们还挖地基建学校,挖沟埋水管,运土方建水库,挖坑栽树苗。大雪的夜晚,在火边看电影《卖花姑娘》。常德市街头游行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我厂的华莎牌汽车。人群中最显眼的就是政委余华,他穿着毛呢军大衣,与地位领袖并肩而行。我们还派了一卡车的员工到常德市观看篮球比赛,为我们的篮球队加油。对方防守最严密的球员是我们厂的七号球员。
1970年代初,工厂派出大批实习生到昆明、西安、重庆、宜都等地的兄弟单位,培养工厂急需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完成学业后回到工厂,基本成为工厂的技术工人。骨干。在此期间,工人被按照身高分成不同工种,将工装量具从培训工厂带回工厂的情况屡见不鲜。
1974年左右,工厂内发生了一场员工与省机保局安装工人之间的群殴事件。起因是省机保员工中的“老头”自吹自擂,欺负工厂员工,引起公愤。数百名男性和女性生下了单身人士。员工们奋力拼搏,女生们敲着脸盆欢呼,男生们拿起拖把打起来,直奔省机保工人居住的49号附近的小食堂。一些工人甚至爬上小食堂的屋顶,剥下瓷砖来监视情况。厂领导极力阻止,但未能成功,只好高喊口号:工人阶级内部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我们用言语来争,而不是用武力!那场战斗,省吉安的伤员不敢出去,厂里的人去长沙也不敢见到他们。此后,这两个单位就断绝了联系。
1976年夏天,工厂组织修路。从厂门口到和府的路已经硬化了。工厂组织各公司员工用桃园县的石灰窑矿渣铺地。机械公司和机械公司的几十个小伙子正在并排挖石灰渣,装上卡车。我和屠世斌配合装卸,轮到我挑了。刚上车,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声闷响。回头一看,只见一片尘土飞扬,石灰岩山体崩塌!指导员童更新立即集结部队清点人数,发现战友失踪了3人。随即,在场所有人组织救援行动。第一个从石灰渣中被挖出来的人是李春秋,他的骨盆被硬化的石灰渣打碎了。第二个获救的人是关建设,他被石灰渣隔开。狭小的空间里,大量的灰尘被吸入肺部;最后出来的是屠世斌,胸口压着一块巨大的石灰石,他已经无法呼吸了。
建厂初期纯真无邪的思想、艰苦奋斗的作风、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下一代军工。xEDDaVGybcps%3D'style='width:100%;边距底部:20px;'三开始
这个时期大约从1980年到1987年,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工厂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收入来源靠生产发展。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军费减少,生产不足。今年生产任务总产值215万元。年损失300万元。
这一时期,依靠军人敢于打硬仗的务实精神,坚持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道路,大胆试制茶叶烘干机、揉茶切机、望远镜、电风扇、胶片检查机、胶片镜头、活动座椅、眼镜镜片等民用产品。
于是,桃花源牌电风扇成功进入市场,望远镜和眼镜镜片只能勉强养活几十人。
1983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工厂首次扭亏为盈。桃花源牌电风扇荣获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计划产值:772万元,实际达到963万元。计划盈利2万元,实际达到5.2万元。
1984年1月3日,工厂接到上级紧急电话:当年5月20日、7月20日分两批完成某产品36台,参加庆祝建国35周年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厂里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对“720”高地的强硬进攻。3个月内,工人们设计了1893件土夹,分别提前10天和15天交付,完成了两个地层的装备。
10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表彰令,“你们研制的现代化武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光荣地被祖国和人民接受,引起世界瞩目”,展现了国家威望和军委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反响,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予特别表彰。
这无疑是我们军人的荣耀。那时没有电视。我只能从后来的纪录片中看到天安门前经过的雄伟阵型。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为国争光是多么荣幸啊!这其中既有我的精心制作,也有你们的辛勤劳动。
1985年,我们继续大力发展民用产品,包括对汽车车轴、摄像机等产品进行研发论证。
今年,美国代表团来到我们工厂。这是我们第一次出国。连浴室都喷了香水。我们兴奋得不知道走路该用左腿还是右腿。突然我们发现厂长家里没有冰箱。我们赶紧借了一台搬回家。我们不能让中国人民难堪。
1988年,桃花源电风扇产量达7.36万台。7月荣获湖南省质量、销售服务最佳制造商称号。
开始是艰难的,但当我们进入市场时,我们看到了复杂的商业世界,军工们开始了新的征程。
四大发展
1988年以来的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作为一个相对封闭、开放较晚的军工企业,这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自1988年某产品开始出口,华南光电从此蓬勃发展,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
在军品生产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为了长远发展,又踏上了民用产品探索开发的艰辛之路。基本思路是实现“军工产品发展、民用产品高新技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还没有数字网络技术时,我们就开始涉足图像缩微和检索技术的探索。工厂领导远赴美国,联系贝尔实验室等相关公司的研究人员,试图转移美国哈尔滨的技术。采用沃顿公司图像微检索技术,并与美国哈顿公司达成协议,在湖南长沙建立新概念沃顿公司。由于严重缺乏市场经验以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沃尔顿公司很快就消亡了。
于是,工厂开始研发和生产CCD相机。在克服重重障碍后,绕过台商从日本采购相关设备。1992年建成中国第一条SMT电子表面贴装自动生产线,成为中国高端专业生产公司。国内唯一一家高品质CCD相机制造商,专业从事CCD相机生产、研发和应用的华鼎公司正式成立。
1993年春天,一个想法在工厂领导层中形成。你说,当产妇在产房里生孩子的时候,外面的家人怎么会着急,但因为严格的消毒要求,家人都被隔离在产房外面,无法与产妇交流。是否可以在产房内外安装一个可以形成视觉和语言交流的监控系统,让产妇能够得到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让家人知道母子平安安逸?于是,“爱情计划”项目诞生了。为了扩大CCD相机的应用范围,开拓国内市场,工厂启动了“爱心工程”项目。200余人的销售安装团队遍布全国29个省市。闭路电视监控项目先后进入医院、银行、工业、交通、学校等领域,开辟了高科技民用产品产业的发展通道,占据了华南光电生产经营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随着CCD摄像机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受到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某些想法的启发,利用摄像机视觉技术出现了可视电话的概念。该厂开发的可视电话平均图像传输速率约为每秒25帧。其图像传输技术优于当时在线视频通话的OICQ(现腾讯QQ)速率。从此,该厂可视电话获得了国家邮电网络进网许可证,成为中国第一款进入邮电网络的可视电话诞生了。然而,市场是残酷的,发展是快速的。由于数字网络的影响,可视电话已经终结。
经过市场磨练和多年的经营,工厂已基本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和覆盖全国的营销体系。华南光电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在华鼎公司基础上改制扩建湖南华南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9月1日,紫地学校剥离,成立华南实验中学。
2004年9月10日,华南技工学校分拆成立常德技工学校,现发展为常德技师学院。
2004年,工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军工企业“拆分重组”的优惠政策,改制为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了“军工企业”的战略格局。立军品、发展民品”。
2005年12月28日,原华南光电仪器厂破产,实现依法关闭,新的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公司诞生。
当时,华南光电年末人均在册员工数在2800人至3200人之间波动,河苏山年均常住人口在1万人左右。山上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每年组织员工植树造林,每年修建两栋员工宿舍。员工家属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良好。
接下来,我应该写一千年后的发展及其愿景,但我不能,或者我不明白一些事情的真相。
当然,我无法展开华南光电这个老牌军工行业的故事。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说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台词和简单的来龙去脉。有些故事不能讲得详细、生动,否则平台审核就不会通过。
我曾陪同南京大学教师、后来担任华南光电党委书记的沉林海,与一群南大校友一起参观南大工地。部分校友团体是当时南大的建设者。回忆起往事,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确实认为华南光电是南大的遗产。时过境迁,这里铸就了保家宝剑,这里绽放了耀眼的南国光芒。
1990年4月厂厂长办公会议决定,每年5月8日为工厂成立周年纪念日。
谨以此文,献给华南光电厂成立52周年。想了解更多关于《美篇》和《今日头条》的读者都有我的作品《往事难成烟之在华南光电的那些日子》,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