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 专业创造价值(平安 专业创造价值)
评中国平安2021年年报,我的主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平安寿险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有恒心、有决心,砥砺前行,终将到达目的地。
我2021年中期报告的标题是:做中游先锋,见东方曙光。
我的2020年年度报告的标题是:美好未来再起航,医疗生态展现力量。
2020年初,我写了一篇深度文章,题为:聚焦产品、深度转型,中国平安立志成为世界寿险行业标杆。
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今年也是我投资平安的第三年。从一开始研究保险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解读,到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规律、中国保险业的历史进程,再到中国保险业的研究。平安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现在我成为一名保险人:我在明亚保险经济公司工作半年,成为高级合伙人,掌握了上百种保险产品,对保险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保险业。
过去三年是中国平安的改革年。涅槃之路也是我个人投资生涯的磨练。我经受过无数的嘲笑,见过无数“同志”的道貌岸然,对价值投资有过犹豫,对市场老师也抱有极大的敬意。我写了两本书,认识了很多投资朋友。
平安这三年并不轻松。但我从未怀疑过平安的企业文化、改革的决心、转型的方向。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疫情,或者房地产雷暴。好在企业经营已基本见底,情况很难再恶化。但什么?时间已经完全逆转,但还没有任何迹象。
今天我不想给大家罗列高高在上的保险条款,也不想复制粘贴各种数据。我主要讲一下我对保险业和中国平安的认识。
1、保险行业总体看法
2021年,中国大陆寿险保费收入为365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609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占比12.2%。中国大陆非寿险保费为330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21.0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占比8.6%。
在美国的保费结构中,非寿险部分是寿险的三倍多,主要是健康险。以联合健康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保险公司诞生。这是由美国大健康产业的结构决定的。
看完总保费后,我们接下来看看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指某个地方的保费收入占该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反映了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深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2021年中国大陆的保险深度排名全球第41位,而美国、日本、台湾、北欧等高福利国家的保险深度远远超过我们。这和我们家庭的财富结构不正常有关。我们家的财产主要是房子。但这也说明了一点:越有钱的人越喜欢保险,而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有钱人不买保险,或者有钱人的保险配置占总资产很低。
保险密度是指有限统计区域内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平均保险费金额。它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也体现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
2021年中国大陆保险密度排名全球第40位,人均保险密度为482美元,中国香港为9,556美元,中国台湾为4,804美元。许多人心目中的天堂新加坡,人均保费达6742美元,是中国大陆的14倍。
分析全球保险业的发展,我们得到一个基本认识:保险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大健康产业政策、人口结构等有关。经济越发达,人口老龄化越严重。需求越迫切,保险占总资产的比例就越大。
回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严重,贫富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有理由相信,保险业整体增速将超过GDP增速。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已达到阶段性巅峰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股市极度不理性,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我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刚刚迎来了需求的缓慢爆发。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在经济不崩溃的假设下,无风险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密切相关。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不存在通胀率上升的风险。
2、保险行业产品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第六天没有写投资分析了。这对于习惯每天更新的我来说很不正常。昨天是因为战友们来上海,出去喝酒了。这几天,是因为每天晚上都有三四个人向我咨询保险问题。五天内,我一共为20个客户制定了房屋保险计划。
不幸的是,目前的成交量为0。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卖保险的难度。首先,保险是一种延迟消费,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不着急”。其次,保险是一项长期消费,客户需要慎重考虑。三是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差异错配。
我之前总结过什么样的人买保险:只有有爱、有责任的人,才会考虑家人;只有有钱的人才能买;只有有智慧的人才会考虑未来。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目前,认为保险是骗子、没有配置价值的人群比例已经大大降低。群众的主要矛盾是保险需求与保险消费能力的矛盾。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2022年上半年非上市寿险公司盈利榜单。61家公司中,29家盈利,32家亏损。净利润44亿,创五年新低,甚至低于2018年。其中,中国邮政亏损17.8亿,百年亏损13亿。
泰康人寿利润61.55亿元。如果消除泰康bug,那么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将损失17.25亿。
截至目前,未披露的公司包括大发、中国人寿、天安人寿,以及中融人寿、珠江人寿、上海人寿、前海人寿等。未披露的寿险公司中,可能存在具有较高资质的机构。亏损额超过中邮、百年,如亏损65亿的中融人寿、前海人寿。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残酷。
第二组是2022年上半年财险公司盈利榜单,非上市财险公司76家,盈利56家,亏损20家,净利润60亿,再创新高最近几年。但马太效应显着,中小企业的处境更为严峻。难的。例如,三大老牌公司的保费增速均在10%左右,车险增速均在6.5%以上,均超过行业。
据媒体报道,上半年产险行业综合赔率为97.3%,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包括扮猪吃老虎的泰康在内的137家非上市保险公司,利润总额达104亿。2022年中报显示,中国平安非净利润为604.29亿元。这就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你知道这些中小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完全不一样吗?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保险公司基本没有逆袭的机会。
但从产品保障属性来看,保险确实是同质化产品,价格战在所难免。如果读者自己购买了很多保险,可以看看上面这些小跟风。这些保险公司提供的大量网红产品,基本上都是亏股东钱来惠民的。
兄弟,保险真的不是骗子。他们自己连续十多年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难道还不能吸引你向我购买一些性价比高的保险吗?哈哈。
我们先看一下平安的客户结构:
中产以上阶层占比高达75.30%,体现出两个特点:越有钱越喜欢买保险,越有钱越喜欢买平安保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同质化产品,为什么这些富人会选择平安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价格战没有前途,平安不怕价格战。当中国平安蔑视价格战走向战略转型时,如果不受到大保险公司的攻击,同行将过得很痛苦。
其次,平安靠的就是两个东西:产品差异化和服务。
我们先看差异,主要是保险+、综合金融服务和科技业务带来的服务体验。年报称,平安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打造“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圈,提供专业的“理财顾问、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等服务。养老管家”服务。
这里强调的是医疗健康,中国平安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平安好医生提供线上医疗服务,拥有强大的客户基础,有自己的医生团队,还有北大的线下布局医疗的。除医院外,截至2022年6月末,平安已布局14家健康管理中心。
这种布局给平安带来两个优势:一是从事后保险赔偿转向事前健康管理;其次,优质医疗服务捆绑形成产品差异化,医疗护城河极深。
产品方面,平安人寿以储蓄险和保障险为两大主要产品线,并不断创新升级产品体系。针对疫情和行业实际特点,平安新推出的产品性价比大幅提升。这也是新业务产值率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
3、保险行业销售
在销售渠道方面,我们主要以代理商为主。
下图是我们明亚的同事和客户的聊天记录。客户的姐姐是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所以她买了一份保险。她姐姐表示,她只会看病历,不需要体检。我听过几十次,平安的代理人在推销保险时,会询问健康信息:你住院过吗?如果没有,你可以购买。
这是严重的无知和严重的误导,会给今后的理赔埋下隐患。
甚至还有客户在金管家向公司员工咨询保险业务。顾客多次向工作人员讲述自己有高血压病史。工作人员一直说没事,把顾客吓坏了,再也不敢买保险了。当他来找我咨询时,他和我聊天。把记录发给我吧
我明白卖保险不容易,但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事情。
有老乡来找我买养老年金。付尾款时,他说,大富翁,你再看看,这是我的养老钱,肯定是200%可靠的。我说,你放心,别的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是钱会给你算清楚的。
每项令人满意的政策背后的核心是:尊重、信任、耐心、专业和诚信。
完整的政策流程包括:梳理需求,这是最困难的部分,70%的精力都花在这里,主要是建立信任和耐心沟通。找产品,这是专业和诚信,一个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都体现在这里。合理安排资金,确保缴费期间资金流动安全。尊重和细致体现在承保上。
最大的满足来自于客户的满意,而我最喜欢的是相互成就和价值共鸣!
根据我的经验,医保理赔中的纠纷绝大多数是由于健康通知引起的。剩下的纠纷绝大多数是因为“卖保险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买保险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知道你买的是什么。”如果你在一家保险公司并且完全以业绩为导向,那么你将很难相信该公司的业务质量。
之前的取悦大众的策略已经失败了。中国平安要做高品质保险公司,提供高品质服务,服务高品质客户,要做保险+,就必须有高素质的代理人:专业、敬业、合规是三个基本要求。
2022年,中国平安将把现有品牌标识中的“金融·科技”回归“专业·价值”。我非常佩服。这表明马明哲对公司发展的关注点已经从业务层面回归到价值和文化上。马明哲表示,“专业·价值”标志着我们新十年发展战略的驱动模式,真正体现了追求“以人为本”的愿景,体现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优质代理商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一个痛苦的训练过程。我微信上有十几个平安代理人。他们曾经是销售部门的业务标兵,但如今,只有他们一人还在这样做。
我还谈到了一支被全部踢出的球队!这些人很优秀,却被平安的绩效考核赶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再三考虑后没有加入平安银行的私人银行新业务团队,也没有成为中国平安的代理人。
我们每个股东都应该关注我们的代理人,他们的工作强度,他们的收入。只有收入增加了,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汇聚天下人才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担心无法成就伟大的事情呢?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代理制度已经过时了。代理商压力大、收入低、要求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建议中国平安给代理商提供五险一金,成为他们的正式员工。
痛苦的转变终于结出硕果。截至2022年6月末,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比例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代理人人均月收入7957元,同比增长35.1%,人均新业务产值同比增长26.9%。可以说,这一业绩远超除友邦保险之外的同行。
银保新人才队伍坚持严格选拔、引进,引进高学历精英队伍。目前,团队已招募员工800余人,其中9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团队规模和生产能力令人鼓舞。虽然当时我拒绝了邀请,但我一直关注着这个团队的发展,对团队的素质也非常认可。我相信这支特种部队有能力为平安、为客户、为自身创造巨大价值。
代理人数量为519,803人,较年初的600,345人,同比下降13.5%。虽然还在减少,但是速度已经明显减慢了。以我个人判断,最迟今年年底代理团队数量能够稳定下来。
从商业组织的角度来看,长期的安全产品直线下降,这真是太可怕了,我的天。
4、其他问题
谈完了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格局、产品和渠道,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点:
1、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67.92亿元,同比增长10.1%;综合比率为97.3%。
2、寿险部分,贴现率变化影响69.72亿元。长期来看,无风险收益率会继续下降,但中期来看,放水已经没有意义了,后期这个区域会企稳。当时贴现率的变化影响了准备金,最终是否会出现真正的损失还是个未知数。
3、经营偏差及其他同比增长70.2%,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实际薪酬较低,以及持续率改善,经营体验好于假设,导致增长操作偏差。这个偏差太大了,不符合常态。
4、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偿付能力数据已反映偿二代二期规则变化的影响。截至2022年6月30日,平安寿险、平安养老、平安健康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较高。高于监管要求。除友邦保险外,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偿付能力也远超同行。
中国太保2021年股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对偿二代规则的影响。真的是水啊,哈哈。
5、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至97.3%,业务质量保持健康。其中,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显着优化,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但受COVID-19疫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赔付费用有所增加,导致整体综合成本率出现短期波动。
这没什么好说的,高质量的生意。
6、投资方面,公司积极应对低利率和信用风险上升的挑战,持续加大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免税债券以及长期、政策性金融债等低风险债券。同时,公司积极加大对优质另类资产尤其是现金流稳定的收租资产的投资。
7、房地产投资。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房地产投资余额2228.33亿元,占投资资产总额的5.2%,其中产权1158.57亿元,权益523.76亿元,负债546.00亿元。公司持有的股权投资约60%以项目公司股权的形式投资于收租物业资产。
8、截至2022年6月末,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9066.19亿元,较年初增长3.4%;内含价值年化运营回报率为13.2%。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内含价值为14,412.61亿元。
9、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母公司可用资金余额达467.90亿元。2022年中期股息为每股现金0.92元,共计166亿元。可用资金大概有300亿左右,并不算多。
以上是我对中国平安2022年半年度报告的看法。我希望我的言论能够让真正的股东关注中国平安在做什么业务,它的逻辑是什么,未来的前景如何,而不是关心一时的。损益。总体来看,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坚决的,过程是阵痛的,宏观经济形势多变,未来是可期的。
愿祖国强大、人民繁荣、坚守价值观、获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