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西安交大著名教授)

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西安交大著名教授)

发布时间:2024-09-02 07:56:46 奥数 15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新华社西安1月8日电标题:爱国奉献、无悔无怨——记录西安交通大学老教授的“西征梦”

新华社记者徐祖华姚友明陈晨

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西安交大著名教授)

自1956年交大主体西迁以来,一代代西安交大人秉承“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甘于奉献。在曾经荒凉的黄土地上孤独而执着。激情、热血、青春,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战略布局调整的成功典范。

北风吹过上海曾经沐浴春天的梧桐树,吉祥的雪伴随着大雁塔的晨钟落在兴庆湖畔。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拾级而上,寻找人才。交大人锐意进取、肩负报国使命的壮丽画卷,正在他们脚下的黄土地上徐徐展开。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回顾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建设方兴未艾,西北开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需要。1956年盛夏的一天,上海徐家汇火车站,千余名交通师生收拾行囊,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告别人群。“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公交通行证上清晰的线条承载着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愿望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已经快20岁了,通过比较和鉴定,我们都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人民政府是值得信赖的。我已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党。”到校后,我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师。陈汉教授说:“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越是艰苦的地方,我们就越去!”

当时已60多岁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霖,不顾领导要求留在上海照顾家人,只身登上第一批移居陕西的专列。我国热能工程先驱陈大燮携夫人西迁。在西安的新学校,他慷慨激昂地说:“我要先给西安的学生们上好课。”青年教授陈学军带着妻子和家人离开上海西迁,离开了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该地点的房产全部移交给公众,一旦离开,就是终身的。

西迁前,学生张进喜在校刊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到西北去》的诗,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交大学子报国的热情。“西北人民日夜盼望,西安的伙伴伸出了友谊之手,我的心,请展开翅膀,飞过滚滚长江,飞向西北黄土高原”,并告诉那里的人,我们来了。”

西安交通大学84岁的退休教师胡那赛说,在西行的专列上,师生们情绪饱满,不时哼着欢快的歌曲。那时,大家都觉得未来的生活将充满阳光。

“大树西移”,相关仪器设备的拆解、包装和运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统计,从上海到西安共运送物资200多节车厢。由于后勤人员工作认真负责,这么大的工程尽管工作量很大,但没有任何物品损坏,甚至连一根筷子都没有丢失。考虑到当时陕西与上海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上海还要求理发店、印刷厂等后勤部门随学校西迁。

为了保证交通大学能于1956年秋在西安顺利开学,2500名建筑工人仅在春节期间休息了三天,最终完成了11万平方米新校舍的建设。学校建设历时一年多。“那些放弃个人生命和优厚待遇的教授、老师是英雄,为交大搬迁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更是英雄。”学校搬迁时,正值青年时期的吕烈英教授说。

吕烈英说,为了照顾南方师生的饮食习惯,西安市政府在物质匮乏的年份保证了学校的大米供应。回顾这段往事,依然令人感动。“还有一次,我去西安东郊的一家商店买东西,店员听说我是交通大学的老师,就把我当作外宾一样对待。”他说。

不断自我完善,在逆境中锤炼创新动力

学校搬迁初期,许多生意都在等待蓬勃发展。“路不平坦,电话不行,灯也不亮”,野兔在地上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的嚎叫声。教职员工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积极迅速地投入到新学校的建设中。在西北广阔荒凉的荒原上,一座科学的殿堂逐渐成型。

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办者朱成,除了吃饭睡觉,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新专业的创立和发展中。教学之余,他不仅要争分夺秒地编写讲义材料《材料力学》,还要抽时间到北京大学等机构讲学。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英年早逝,年仅38岁,成为交大主体西迁后事业中第一个牺牲的人。

几乎同时,计算机专业也在于益元、郑守其、鲍嘉元等人的领导下成立。鲍嘉源回忆,他1954年考入交通大学,1957年初毕业,随后被保送到有中国计算机界“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科学院第二期计算机培训班学习。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

1958年回到西安后,鲍家元开始在交通大学计算机教研室工作。大家废寝忘食,一边上课一边拿着讲义,一边编写教材。由于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当时美国甚至苏联都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因此,出家学计算机的包嘉元说:“我们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也只能靠自己!”

当1961年交大计算机教研室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最早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出版时,每个人都受到了代码的启发。教研室名称为“110”,教材作者为“姚琳”。

西安交通大学朴实严谨的学风一直被后人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已故的乐兑谦教授说,他的专着《齿轮刀具》中的数百个公式几乎都是他推导出来的,并用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计算和验证。时至今日,相关工厂都有技术人员在工厂工作,这本书仍然是必读之作。

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原所长齐继高说,在二层的大实验室里,接线、仪器组装全部由教员自己完成。由于条件艰苦,学生实验中使用的很多仪器都是工作人员临时搭建的。

化工学院教授刘福荣表示,除了每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外,搬迁不久来到西安交大的同学们还要为老图书馆打地基,帮助西安交大一个兴庆公园挖兴庆湖,甚至还去河南三门峡开垦荒地、种田。

西进后的61年砥砺奋进,西安交通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25万多名人才,培养的33名院士中近一半在西部工作。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成为西部地区领先的科教高地。

西迁老人的精神代代相传

刚西迁时,很多交大老师都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担心原交大的实力被削弱、分散,担心“大树西迁”后,“大树”无法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我们担心学校迁至西安后,学生质量会受到影响,科研人才队伍难免出现缺口。

西安交通大学一位退休教师表示,为了提升学校影响力,西迁以来,不少学校老师每年冬天回国后都要到家乡的高中宣传西安交通大学。和暑假。1956年,虽然恰逢学校搬迁和第一次全国统招,但来西安报名的新生仍比1955年多了200人。包括当时的物理学教授尹大军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从平时的问答环节可以发现,新生们的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

“我们上一代是救国的一代,这一代是建国的一代,下一代是强国的一代!”胡纳赛感慨地说。尽管她已于1994年退休,但她仍然每天到校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意见和建议。“西进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胡乃撒说道。

60多岁的内燃机教授邱大谋近期也计划参观几座核电站。“体力活我帮不了,但我还是可以用我的脑力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从上海迁来的1400名交通大学教师,如今仅剩300多人健在。死者大部分被埋在黄土下。用一起西迁的同事或同学的话来说,这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子孙后代”。

西迁61年后,西安交通大学再次将未来发展重心向西:在西安以西,西安交通大学正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产业优势和西安交通大学多学科人才优势打造西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大规模产业的核心技术。

在西部地区,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并成为牵头发起“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通过跨国协同创新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视野和智力支持,成为学校新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展目标,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责任。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也是百年老校的历史责任。”西安交通大学将牢记使命,攻坚克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作出贡献,服务好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党委书记张迈增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