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国歌歌名是什么(新中国的国歌歌名叫什么)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实际上是由一位中华民国将军决定的。那是1935年4月,聂耳根据田汉的歌词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并发回中国。田汉将歌曲命名为《军歌》,聂耳将其命名为《进行曲》,但电影公司认为这两个名字与电影《风云儿女》不符。这家电影公司有一个投资人,名叫朱庆澜。他决定保留《进行曲》,并在前面加上三个字,“——志愿军”,这成了我们今天唱的国歌。
朱庆澜187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官宦家庭,但他6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母亲去世,使他成为孤儿。但朱庆澜从小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很聪明,做事也很擅长。17岁那年,他到东北,被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吸引,成为他的心腹。朱庆澜在东北也干了一件大事。当时俄罗斯占领了东北外围,并禁止中国船只在黑龙江航行。朱庆澜大怒,说为什么不让中国人离开中国领土?他与俄罗斯占领军针锋相对,强行收回了黑龙江的航行权。朱庆澜本人也有革命倾向。孙中山要返回广州进行革命。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全力支持。当时朱庆澜拥有二十个营的军队,这在乱世中是一笔救命之财,但全部都给了孙中山,听从孙中山的指挥。国民党军队的源头——护军政府军实际上是朱庆澜的,粤军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朱庆澜与东北王张作霖私交甚好。苏联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态度非常强硬。铁路沿线超过100万英亩的土地被苏联人侵占,拒绝归还。张作霖不满意,要求朱庆澜去东北谈判。朱庆澜最怕的并不是老爷子。他拍着桌子说道:“你再不走,我就不客气了!”在朱庆澜的软硬兼施下,苏联人只得妥协。
1925年,51岁的朱庆澜退伍,开始从事慈善事业。作为东北军前老大,朱庆澜时刻关注着东北的局势。9月18事变后,张学良不战而逃,东北落入日军手中。朱庆澜很生气。事发第三天,他向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共产党发出电报,呼吁各方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电报中有一句特别感人:“请各方冷静思考。今天,什么恩怨不能平息?什么政见不能牺牲?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复兴为一,我们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危难时刻守望相助。”这是“9月18日事变”后中国第一份主张抗日的电报。现在人们常常批评东北人民不反抗。这是完全错误的。9月18事变后,马占山、李壮、丁超、苏炳文、冯占海等东北各界英雄纷纷志愿抗日。他们为了抗日,都毁家救灾。但由于资金不足,常常陷入困境。当时,朱庆澜在上海成立了东北志愿军支援协会。他利用在国民党高层的关系,筹集了36万元,送往东北,用于抗日将士。有的人不愿意捐款,朱庆澜就骂他:“平时穿得好,吃得好,危难时刻,他们就是行尸走肉,老百姓还求什么命令?”东北志愿军与敌人英勇作战,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你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你们能活得好谁!”
东北义勇军后援会迁往北平后,更名为辽吉后裔人民抗日后援会,朱庆澜自任总司令。朱庆澜几乎是想尽了办法,为前线战士筹集了大量的物资。他还组织了一支多达70辆卡车的运输队,源源不断地向东北运送抗日物资。还有一支由数百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朱庆澜不仅援助东北抗战,每当抗日军队缺钱的时候,他也出手相助。冯玉祥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缺乏资金。朱庆澜保住了面子,去一家人向另一家求救。他筹集了10万多块钱,全部送给了冯玉祥。在著名的喜峰口抗日战争中,前线战士浴血奋战。朱庆澜还带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向前线运送物资,支援战士们抗日。然而朱庆澜的行为也得罪了蒋介石,他通过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强行解散了拥护会。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解密,我们知道蒋介石其实是有他的大局考虑的,不可能一棒子打死的。朱庆澜因为不能再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而十分沮丧。每年9月18日,朱庆澜都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绝食一天,以表示不忘国耻。由于心情抑郁、胸无大志,朱庆澜病重,于1941年1月13日去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