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三要素(以数字化改革为)
作者:郭旭鹏(杭州师范大学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科技、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竞争。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阐述和系统部署,强调三者是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凸显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系统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引领性、整体性、杠杆作用,统筹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认知,跨界、跨区域、跨体制、跨部门、跨业务协作,打造一体化支撑端、全息服务端、精准治理端,打造“三大战略”有效对接和实施的最佳生态系统。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强保障,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新命题。
一是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教育资源无国界获取。数字化是实现教育资源无边界获取、突破学习周期和空间边界限制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建设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推动形成“人人可以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可以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一要完善综合开放平台。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化是促进教育资源无国界获取的前提和重要举措。打造功能齐全、内容新颖、供给及时、开放共享的“平台”,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2020年2月,全国在线云课堂正式上线。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上线,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资源广泛普及。覆盖面广、可达性强,不断满足人们各阶段的发展和学习需求。二要加强全周期资源供给。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指出,“计算机和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验证和使用方式,使信息更容易获取,并提供新的教育方式。”。共建共治共享数字教育平台要坚持规范化、常态化选拔机制,鼓励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优质资源开发并及时汇聚,更好地提供优质资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和服务。三要服务沉浸式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教学工具的数字化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改革,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构建学习者行为模型,实现教与学、教学环境的突破。打破绩效、能力等边界,探索包容性、韧性、开放性的沉浸式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课程选择、性格特征、发展突破等进行“个人画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精准训练。
二是打造数字生态系统,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当前,数字化改革正在引发新一轮数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用数字化理念、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大协同、大分工、大协作。“政、产、学、研、用”等“政、产、学、研、用”是适应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充分发挥国家新体制优势、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一要推进协同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构建无处不在、智能便捷、协同高效、科学规范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和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突破学科、时间、空间、语言等沟通合作障碍,系统推进产业技术、产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技术创新应用和管理变革,汇聚技术创新资源,聚焦技术创新需求,直观展示和实时更新技术创新趋势,跨时间段开展技术创新、空间、领域和行业。二要促进多元交流共享。跨学科、多组织的科技研究迫切需要具有自我拓展和自我驱动能力的沟通协作新范式,坚持“精准高效协同创新”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需求平台,实现能力与业务解耦,形成灵活调用的数字化能力体系,支持科技创新主体按需灵活调用和使用,推动科技活动更有效地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三要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数字技术促进集中式研发与网络化、分布式研发并行发展。围绕“攻什么、攻谁、如何高效服务科研、如何科学评价科研”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的系统化、重要化。塑改推动不同主体间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组织科研攻关,全面提升研发效率和效果,产生更多解决“卡壳”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标志性成果。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凝聚创新驱动发展要素。创新发展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体制改革、环境营造、资源投入等方面加大数字赋能。一要强化数字理念引领。数字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是基础,“改革”是核心。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现代化,把数字化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通过数字技术拓展创新网络,重新定义创新边界,全面改进和完善传统观念、制度、体系和方法。系统重塑,利用数字赋能实现更高的价值认同、更强的创新引领、更高效的管理流程、更科学的组织架构,是从根本上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障碍的重要工具。二要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用系统思维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统筹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智能公共数据平台,构建多元一体的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系统。政党参与、开放共创。借助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要素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信息对称,促进要素供需侧精准匹配,提高要素效率。创新资源配置,让创新个人和创新创业团队通过数字平台或虚拟网络空间进行交流,获取、整合、共享创新资源,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通过加大对创新发展相关组织和组织内部资源、数据、技术、流程等治理领域的数字化赋能,推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变革。加快物联网、数字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等创新驱动主体,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和价值链,共同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发展。力量。
四是优化数字化治理,推动人才工作能力现代化。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工作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改革对人才工作的倍增、叠加、放大效应,加快推进人才管理和服务理念、制度、方法现代化,打造人才良好生态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第一,要坚守人性。一方面,通过问题聚焦、服务模块化和界面设计,持续推动复杂人才管理的简单化、按需组合、多方交叉协作,构建三维联动平台,流动和融合创新要素、增强人才创新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聚焦人才切身感受的“关键小事”,通过数字化提升人才服务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和“永无休止”的全程在线服务,提高亲密度服务人性化,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减少后顾之忧。二要提高科学性。利用数字技术获取、挖掘和应用人才管理和服务相关数据,利用数据科学决策、精准执行、风险预警进行战略决策、政策制定、宣传执行、引进、培训、招聘和保留人才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全面系统重塑,持续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辅相成,推动人才工作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向制度理性转变。三要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整体理念和系统思维,以数字化改革为手段,打破“碎片化、孤岛化”局面,消除人才管理与服务的界限,撬动人才工作管理变革。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准确发现人才、科学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让人才迸发出来,促进人才在工作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创业价值,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