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中考语文试卷真题2023)
中考前的语文第一轮复习,已经进行了两周。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是根本;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是关键;多写多练,勤于思考是制胜法宝。这里,萍老师给各位考生支几个“妙招”,希望能帮到你。
一.古诗词,要“巧背”。
六册课本中所有的古诗词,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体现在中考试卷上就是字形与句子的准确与否。
1.绝句,最好全部默写,不留“死角”。
中考默写第一题,就是四分四小句默写,考查绝句的几率非常大。全六册共有22首绝句,最好都默写熟练,不错一字。
2.情景默写,抓“名句”。
中考的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几乎都是名句。而名句又多是主旨句或中心句,古诗词的主旨句往往就是抒情议论句。绝句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的颔联、颈联出现频率较高;元曲的尾句多是议论名句。掌握好诗歌主旨,是做好情景默写的关键。
3.字形上,要注意联想“谐音字”、“形似字”。
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云归而岩穴暝”,“目似瞑,意暇甚”中的“冥”“暝”“瞑”,同音形异,极易出错。
还有:“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州”和“洲”很容易混淆。
再有:“衡阳雁去无留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都是冬去春来的“大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则是春天到来,忙于筑巢的小燕子。
二.文言文复习,课文注解就是“重中之重”。
忠于课下注解,无条件服从注解。《孙权劝学》里“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当涂”一词解释为“当道、当权”,不可只记其一;“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和“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意思接近,但语境不同,意思就有微妙的区别。前者译为“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后者译为“竭尽自己的心力”。总之,忠于注解,就不会失分。
掌握好课下注解的重要文言词语,就会拓展迁移课外文言文。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就是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其实,课外小文大多词语都是来自于课内。比如《狼》和《牧童逮狼》比较阅读中“目似瞑,意暇甚”和“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两个“意”都是“神情、态度”的意思,掌握好课内词语,课外的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要“三多”。
1.多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阅读已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要想提高阅读能力,除课堂跟老师认真学课文之外,唯有练习。一篇阅读,一般用时10分钟,建议一天至少一篇,做完后再用红笔纠错,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2.多整理,寻求答题技巧。
做阅读试题,一定要寻求答题规律。同文体的有固定答题模式,比如: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举例论证——论证方法+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不同文体的也能找到答题共同点。比如:标题命名的妙处,加点字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尾的作用等等,都有固定的答题思路。要善于思考,勤于整理。
3.多复习,回看做过的阅读习题。
做阅读理解题,还要多复习才行。平时用红笔纠错的地方,就是容易考虑不周之处。练习一段时间,就要回过头来翻阅一下做过的阅读,回看的过程就是复习反馈的过程,不可忽视。
四.作文,要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自己写过的作文,千万不要随便乱扔,最好整理一下,挑出自己满意、尤其是老师评价高的作文,存入自己的材料库,以备中考之需。
中考的作文题目千变万化,但都是写我们学生真实的生活,你自己平时作文中的素材非常珍贵,积累起来,就是一笔“专属于”你自己的财富,远远高于那些“满分作文”。如能有五六篇不同类的这样的“素材”,考场上想不得高分都难。
最后,在繁忙的复习中,还要做到“惜时”——
早读,要“定时、定量”,让自己紧张起来,有种早读完就要上考场的感觉;
做练习,要“限时”,给自己规定时间,提高做题速度。
写作文,要“用时”,充分思考,可翻阅经典名篇,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多下功夫,写完要自改、他改,多改,最好经过几番修改升级后,再搬进自己的“素材库”。
孩子们,中考未决,你我皆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