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易混知识总结归纳(成都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2021)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电力系统
1、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封建制等概念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世袭王位制度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一族一姓传承的特点。它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才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的错误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世袭王位制度、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它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家族权力与政治权力、王权、神权相结合的、带有浓郁氏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概念不能区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帝终身任职和皇位世袭制度上。其主要特点是皇帝个人独断独裁,将国家最高权力集于一人,从决策到行使军事、政治、财政大权。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不具有独立性。他们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都听从中央的指挥。
四、对古代三省六府制的发展演变认识不足(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府制逐渐形成。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商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查、执行。尚书省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三省长官兼任宰相,互相制衡。三个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2)宋代继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相对,掌管文武大权,统称“二府”。同时,总理的行政权力因增设政治顾问而被划分。三大臣的设立是为了划分首相的财政权力。这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元代仅保留中书省,取代了之前的三省。它是皇帝和一般官员领导下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刺史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袭中书省,左右丞相分管六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免中书省宰相,中书省权力分为六司。从此,三省六部制改为六部制,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5、对清朝军机处军机处职能的错误认识,由清朝官员签署。又称“军机室”、“总理府”。军机署是清朝中后期的中央权力机关,但完全受皇帝直接管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中书省。从权力上看,军队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从形式上看,它始终处于临时组织的地位,不像正式的国家机关。军机处工作的地方不叫衙门,只叫“值班室”。清朝的军机处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并执行皇帝的决定,决策权在皇帝。军机署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的顶峰。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设上海为通商口岸,无南京;《天津条约》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不开放天津,但通商口岸已开放至海南岛、台湾岛;《北京条约》开辟天津为商港,无北京二号。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口商品和掠夺原材料的激进需求;《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输出资本和瓜分世界的侵略性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主要是在反封建的同时,也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的要求。学说主张。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指土地的均等分配,第二个是指产品的均等分配。土地均分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产品均分则相反。
六、五四运动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未取得彻底胜利。
7、国共合作的第一种方式是党内合作,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
八、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成果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的合作,没有提出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问题;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国民党的改组问题。问题,不是国共合作的问题。
9、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不是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胜利了,但民族革命运动失败了。
11、右倾倾向的主要特点是保守、妥协、让步,而“左”倾倾向的特点是急躁、好斗、急于求成。两者都是有害的,但由于“左”倾往往在革命面前出现,“左”倾的危害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就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要从城市走向农村,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十八事变”后,中日两国民族矛盾开始升温。直到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4近代初期三大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1911年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号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性质的宪法文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号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职能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而结束。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真诚相待、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4、“长期共存、相互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精诚所至、荣辱与共”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的内部制度的不完善,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主要的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落实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仅仅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六、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证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七、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朝问题是根据二战后国际协议形成的,是二战遗留问题。
八、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没有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打压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十二、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同盟,而是不结盟、非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它不仅从本国利益出发,也充分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与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希腊民主的摇篮。然而,希腊民主的出现是由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最终奠定了雅典的民主,伯里克利的改革将雅典的民主推向了顶峰。
3、公民会议、五百人会议和人民法院(陪审法院)是民主政府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查和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议会休会期间,它是议会最有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执行议会决议。人民法院是日常审判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人民法院确定。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从限制贵族特权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但并不能真正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表达形式看的,而国际法和民法是从法律适用范围看的。民法与万民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7、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属于人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其本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的特权,而不是现代民主的体现。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然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的限制。责任内阁制度建立后,英国国王逐渐走向“有治无治”。地位。
10英国是议会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是虚拟的,议会是真实的;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虚拟的,君主是真实的。
11.美国实行联邦制和共和制。从国家结构来看,美国是联邦制;从政治制度上来说,美国是共和制。
12.请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两者相互制约。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选举方式不同,与议会的关系也不同:法国总统由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国民议会由参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不对议会负责。
14现代民主源于古希腊的民主,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的形式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
15.19世纪中叶,德国、法国代议制的建立以及英国、美国代议制的发展都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
16、从表面上看,“驴象之争”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激烈竞争。本质上,这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930年代和19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出版后,并没有立即成为“沐浴全世界阳光的工人”,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欧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和露水,亚洲、美洲和非洲。其中,列宁、毛泽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突然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正在兴起,巴黎公社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罗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并将土地分配给工人。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十月完成的。相反,在大中城市起义的成功领导下,广大农村直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建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为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奠定了框架。两极格局最终随着1955年华约的成立而形成。它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表现,隶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这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结构的崩溃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袭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4、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蓬勃发展。
5、“独立国家联合体”是苏联解体后由大多数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立国家多边联盟。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国家联盟,而不是一个国家。
六、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8、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趋于均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新的国际格局(或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是政治局势,任何国际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崩溃。恶化,但并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变化。战后初期,日本隶属于美国;1948年以后,成为合伙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也有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