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中考改革(双减下的中考)
原标题:从“双降”后的第一次中考看教育教学改革——
试题“活了”,指导也“变”了
6月27日下午4时,随着地理、生物科目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辽宁省大连市5万余名考生的中考之旅正式落下帷幕。连日来,全国多地中考已顺利举行。因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中考推迟至7月11日至12日举行。
中考和高考一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关键考试”,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中考改革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聚焦“双减”后的首次中考,命题和选拔导向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考生有何影响?未来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应该如何学?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命题导向趋“减”——
偏题怪题少考查更灵活
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双减”的总体要求。用好中考这把“接力棒”,有利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重返校园。这对于巩固“双减”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从往年试题来看,存在题型过多、试卷难度不合理、有的地方背题过多等突出问题,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学业负担,也造成难以辨别的问题。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今年4月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号文,强调积极推广省级统一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严禁以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
紧密联系教材、注重回归课堂,是今年中考出题的亮点。围绕核心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考试,坚决杜绝奇葩题,防止命题过多、随意扩大或缩减考试内容范围。
——北京中考语文命题强调落实教材教学内容。古诗词阅读题直接采用教材中的课文选题,考试内容指向课堂教学。教材要求的语序调整、论证方法分析等语文知识将直接成为试卷的测试内容。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数学试题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主要考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命题回归课本,以基础知识为基础,重点考查数学知识的共性。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物理试卷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全面考察物理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出题范围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
通过创新题型避免“题海战术”,是今年中考出题的又一亮点。各地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和题型结构,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减少背试题,力争避免单纯答题训练拿高分的模式。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的化学问题,通过评价和反思来诊断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广州市教育协会中学化学教研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力表示,有试题是关于空间站中如何回收人体排出的水和二氧化碳,并用分子模型图呈现。这种情况很陌生,而且非常现代。它测试学生运用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南省洛阳市第四十一中学历史老师党瑞超表示,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采用了新材料、开创了新局面。它们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基础,更注重学生对信息的综合获取、分析、解释、总结。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坚持标准、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导向,在今年各地中考命题中得到明显体现。青岛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柴庆林介绍,今年中考出题方向明显体现在“两增两减”,即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减少模拟试题、增加模拟试题。考试方式灵活多样,增强综合性和开放性。试题性质性、应用性、探索性,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
日常教学求“变”——
教师要善教学生要会学
在“双还原”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知识是什么、为何如此,并能吃透、能灵活运用。面对中考出题“接力棒”的深刻变化,师生应如何应对,避免“题海战术”,实现高效备考?
“问题不在于做得太多,而在于思考。”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教师杨艳说,“‘双减’下,学生们要告别过去的‘挤满课堂’、‘埋头苦干’。”
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进入题海”。合肥市庐阳中学数学老师匡浩表示,作业要分层设计,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所收获。
“双减”下中考的命题定位是让教师善于教、让学生善于学。实施的关键是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济南十四中教师课前制定“学业记录”,以“预测”为指导,确定本班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后测”为参考,判断学生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科学教学,精准突破。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鲁阳中学在评审数学试卷时,提前将疑难题分配给数学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内讨论,研究解决方案,探索最优方案,分配给组员,写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最终稿。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提出有关该主题的一般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
教师只有“善于教”,才能实现学生从“学”到“懂得学”的转变。据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教务主任卢海峰介绍,中考题更注重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激活”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人理念须“转”——
从“育分”到育人培育核心素养
“‘双减’后的第一次中考,家长的负担比往年小了很多,很多补习机构都关门了,孩子们有很多时间在学校学习、答疑解惑。”青岛启元学校的一位陪考家长告诉记者,“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更多的是考验素养和能力。如果孩子们继续像以前那样学习、背题,恐怕会被淘汰。”很难应付考试,还需要在学校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中考题作为有效引领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引导学校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核心学科能力的发展?济南市十四中校长杨光荣认为,“双减”下的中考首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变“以考试为主”为“以考为主”、“以教为主”。以学习为基础。”其次,要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情境性。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考察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要创新命题形式,立足情境的基础性、普遍性、典型性,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应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发展。
只有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这根“接力棒”,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发挥个人特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双减”下的中考评价机制也在不断突破。
完善体育中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广州市体育中考分为两部分。第一类是长跑和游泳,第二类是跳跃、射击、球三项八项中的两项考核。再加上初中三年的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总分是70分。河南今年还将体检纳入综合素质考核,满分70分计入录取总分。2023年,云南省将迎来第一批体育中考满分提升至100分的考生。
推动艺术科目纳入中考,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目前,江苏、湖南、云南、河南、辽宁、山东等全国多个省份已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与此同时,山西、内蒙古、吉林等省份的多个地市已启动艺术类科目中考。分数范围为10至40分。
“每学年读书150万字”“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今年,山东省烟台市提出将“家务”“读书”“志愿服务”纳入中考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获得A级的必要条件。拟自2023年起探索将评价结果计分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双减”下的首次中考迈出了一大步。今后,中考评价选拔机制将进一步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版权:中国教育报记者王洋;采访:中国教育报记者高以哲张丽君孙军魏海正方梦玉刘盾石建松施旺英通讯员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