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儿(古代 高考)
六月对于很多学子来说是收获的季节。接受高考的洗礼,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他们十二年求学生涯的总结,也是美好时光的结束。这是另一个人生阶段的开始。高考作为共和国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都充满了神圣和期待。神圣之处在于,它是唯一公平的选拔方式,不存在金钱和利益的谈判。期待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跨越龙门,展望属于自己的辉煌未来。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我们的祖先通过他们的智慧,发明并发展了许多选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望,而且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高考”。
夏商周秦时期
这一时期,大家都从氏族公社发展起来,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拥有大量生产资料的部落首领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老板,而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民则逐渐成为被统治阶级,成为平民和奴隶。在当时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是稳固的、永恒的,所以选拔的人才只能来自统治阶级内部。一旦脱颖而出,成为大官,他们就开始在家族中世袭、更替。该系统名为世卿世禄制。
由于当时的阶级制度等级森严,奴隶主垄断了当时所有的教育机会。普通平民和奴隶自然是文盲,只能当苦力、奴隶、种田,为这些绅士服务。而这些被选中的人才,却被家族世代垄断。他们在国内地位很高,很受欢迎,很受欢迎。他们靠的是对几个大词的认识,有一些见解。在春秋的舞台上,他们运筹帷幄,尔虞我诈,争霸不休。中原地区。
最后,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制度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简直就是被这些奴隶主给毁掉了。因为春秋时期,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过于狭窄,而且总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流传,他们无法长期保持稳定的人才输出。总会有那么几个浪子、傻子之类的,导致国家的将军。没有国家,家庭就不能成为家庭。而且春秋时期,礼乐崩溃了。这些国家的君主和士大夫的伦理道德败坏了。影响社会风气的怪事时有发生。统治阶级内部内讧的戏剧经常上演,最终导致国家的瘫痪和阶级的灭亡。此时此刻,统治者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解决这些危机。战国时期,这种选拔制度随着一些国家的灭亡而逐渐瓦解。
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百家流派来来往往,百家争鸣。人们之间经常组织辩论。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你会被贵族们召唤来进行口水战。儒家团体。各级贵族逐渐开始不再依赖本阶级、本国家的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原。无论是什么阶级,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不遗余力地招揽他们。这一时期,各国纷纷设立书院,招揽人才。最有名的就是齐国的稷下书院。食客、客卿,在这一时期逐渐盛行,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为我所用,不再受到阶级和地域的限制,大批的人才涌现,在各个国家生根发芽。
因为客官的到来打破了国家旧贵族的垄断,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出现了繁荣发展。由于食客的广泛聚集,士大夫的视野不再狭隘,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涌现,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新颖的精神食粮。后来的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都是外国人,却在秦国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鸡鸣狗贼的讽刺故事。
其中,秦国是这一制度的集大成者。除了将宾客食客系统推向巅峰之外,还打造了军功爵位制也是绝无仅有,冠绝六国。当其他六国还在盛行之前提到的世卿世禄制和客卿、食客的时候,秦国已经领先了一大步。无论是奴隶、平民还是贵族,在军功爵位制面前,都是平等对待,一切都以军功论,就算你是贵族的儿子,没有军功,就等着做苦力、吃苦菜。这一项制度的发明,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情,只要战事一起,纷纷跑到国外去砍别人的头颅,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封侯封君,世代富贵。秦国名将司马错、战国杀神白起以及率60万大军灭楚的王翦,都得益于这项制度。
好了,今天先不说了,明天我们再讨论汉代的“高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