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韶关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 工业园)

韶关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 工业园)

发布时间:2024-10-13 12:03:25 奥数 446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近年来,韶关市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在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获得国务院2019年年检奖励,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能够激发灵感的10个地方之一。这是韶关努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韶关绿色发展典范、争做北部生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又一篇章。

近年来,韶关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狠抓中心城市城市扩张和提质,大力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老工业基地焕然一新。的生机和活力。

韶关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 工业园)

2019年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增速全省排名同比前进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工业用电量等重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创新方面的指数名列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前一年实现倍增,净增70家、同比增长42.17%,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型产业纳入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2019年,韶关在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方面继续位居全省首位,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国前列。

从华南重工业基地到北方生态开发区骨干,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六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韶关已形成10+2园区发展格局钢铁、有色、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万邵工业园区全力推进园区优化高质量发展。园区经济保持积极发展态势,入驻企业数量持续增加。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下一步,韶关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为特色优势,高质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使用绿色作为底色,使显影更加明亮。作为原“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小三线”城市,近年来,韶关立足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升级转型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韶关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典范。

加快转型升级

做“优”传统产业

在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智慧中心二楼,全屏大型监视器和操作台分为七个工作岛,显示生产现场的各种图片和分析模型。传统的钢铁冶炼需要现场控制。现在智慧中心的建立,可以将现场控制集中在智慧中心进行统一调控,实现数据协同、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决策,将经验生产转变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智慧中心建立后,炼铁厂取消了3个分公司,作业区域由原来的50个合并为18个,作业站数由319个减少到113个。产量、焦比、煤比等关键指标在同行业同类型高炉中名列前茅。

韶关智慧升级是韶关近年来统筹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缩影。韶关通过持续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双倍”计划和工业技术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韶关钢铁、丹冶、大宝山等重点骨干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绍钢智能中心实现数据协同、资源整合、大数据决策,将经验生产转变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绍钢以智能制造为引擎,专注于以冷镦钢、轴承钢、汽车钢为核心的中高端棒线材产品。经营业绩和各项指标屡创新高;绍钢加快技术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搬迁项目顺利通过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丹霞冶炼厂实施锌冶炼渣绿色升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经过转型升级,主导产品在钢铁、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机械、基础件、液压油缸等领域特色和优势明显,“韶关制造”的品牌美誉度日益响亮。

少钢作为华南地区优质特钢生产基地,拥有233万吨/年优质特钢产能,补足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生产70%的高端特钢。港珠澳大桥建设用建筑材料。乳源东阳阳光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光学箔、高压腐蚀箔、化学箔生产基地。作为全省液压、传动、紧固件行业唯一的大口径重型液压油缸生产基地,韶关液压油缸树立了“要好油缸就找韶关”的行业品牌。

培育新增长点

做“大”新兴产业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深受师生、亲子游客欢迎;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受欢迎;西京古道、梅关古道、月丹公路等古驿道上,成群结队的家庭旅游成为一道“一线”风景……据初步统计,今年五一假期,韶关共接待游客19.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在疫情防控条件下,旅游市场有序恢复。

月丹公路。谢金树摄

韶关市委、市政府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诸暨等核心景区建设,持续打造韶关旅游文化产业。“红色韶关”品牌,精心打造“乡村旅游”和“古风旅游”。“易道游”、“游学游”等旅游新业态正全力将韶关打造成为“双区”“后花园”“养生地”“体验地”。

该市还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精细农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县覆盖,22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增省级农业名牌产品42个,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积极打造“双区”“菜篮子”“果盘”“米袋”“花瓶””。

翁源县兰花产业园拔地而起,蓬勃发展。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不仅是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北部生态开发区的支柱,韶关近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点。

为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韶关正在逐步打造大数据产业。今年3月1日,华南数据谷英硕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项目总投资23.6亿元;去年9月,华少数据谷在韶关万州邵城黄沙坪创新园开工建设,项目将于5年内建成。完成投资65亿元,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数据谷,打造服务大湾区的大数据存储集群。

凭借钢铁、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良好的产业基础,韶关依托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共建配套区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韶关在锻造加工、精密仪器、液压油缸等行业已与大湾区城市相关企业形成了良好的配套关系。去年以来,韶关加快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建设,全市新引进开工建设、投产超亿元项目43个。

目前,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六大新兴产业比重逐年提高。韶关与大湾区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拥有特色鲜明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形式。

绿色集约发展

守“牢”绿水青山

2017-2019年,全市通过自愿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86家。丹霞冶炼厂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工厂)示范名单,是全国首批唯一的有色金属企业。东阳光列入工信部2018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专项”计划……

近年来,韶关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绿色集约发展。

2016年以来,韶关已拆除16家涉钢企业的中频炉等落后炼钢设备,累计退出钢铁产能315万吨。2019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1258.8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1.024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了年度能源消费强度目标任务。深化工业污染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2019年完成了韶关冶炼厂烧结机环集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韶关发电厂10#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环保升级改造全市11家砖厂的设施。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韶关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城区和乐昌循环经济环保园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两个项目顺利开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韶关宏丰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5万吨/年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韶关北方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清洁生产技术工程扎实推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重点建设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完成15个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和56个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扎实推进大宝山、凡口矿等周边地区土壤治理修复,大宝山矿投资超过10亿元开展综合整治,采矿废水100%回用,重金属去除率99%。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28个,占全省的9.75%,位居全省前列。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空间不断壮大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和重要屏障的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今年以来,韶关以生态特色和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加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共建、体制机制对接,有效融入大湾区。湾区产业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打造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与大湾区互联互通

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的发展枢纽,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一流铁路枢纽和公路交通枢纽城市,武广高铁、京广铁路、韶关铁路及京港澳、南韶、乐广、大广、武深汕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韶关与大湾区城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韶关在现有交通优势基础上,正在加快雄新高速公路、韶柳铁路、丹霞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以公路、铁路、水路、并以机场为骨架。是京罗综合交通体系,与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高速公路“133”工程建设加快,绍新高速公路投资28亿元,高速公路通达范围不断扩大。北江航道孟里枢纽二线船闸建成通航,乌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启动。北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凸显。韶关机场于2019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航站楼主体钢结构完工。韶关人民翘首以盼的机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道路互联互通“10+1”工程有效实施,月丹公路、莲花大道、铜鼓大道、韶南大道已建成通车,城市交通骨架不断延伸拓宽。城市交通“回路”不断打通,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目前,韶关“八公路、四铁路、两航班”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并成功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和“两化”。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需求

推动产业互补共融

融入“双区”谋求发展,平台载体是关键。韶关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把韶关新区建设成为对接大湾区的先行区,吸引大湾区企业区域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规划打造连接珠三角东岸的南部产业集群,建设武深高速公路两大产业走廊:大广高速连接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和工业产业带与绍新高速公路相连。目前,金融集群首批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芙蓉新区与韶关高新区整合为韶关新区已初显成效,2019年完成投资81.6亿元,增长32.6%。

精准满足需求,提供产业配套。加快韶关铸造、白云电器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宏达齿轮、东南轴承等为广州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打造韶关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华科城、黄沙坪创新园等创新平台,引导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中投邦大众创业加速器等成果在韶转化,推出“深圳研发+韶关制造”、“深圳设计+韶关生产”;推动韶关新区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大朗-乐昌新材料园区、厚街-翁源绿色环保化工园区、东城-新丰食品园区建设以及其他共建公园。

为提升城市吸引力,韶关市按照“东进、南扩、西融合、北优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旧住宅区改造试点,推动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主干道沿线和城区改造。中村和后街巷容貌整治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设施。统筹推进给排水、垃圾处理、信息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深化改革

打造与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

3月25日,在韶关新区管委会、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协调下,韶关市萌王智能防御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市善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8家企业通过“DoItNow”服务成功完成商业登记,并在两小时内开始营业。

高效率源自韶关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一门一网”政务服务模式并向乡镇延伸。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统一办理”,《广东省事》韶关特刊上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便利度位列全省第六、粤东、粤西、粤北第一。2019年全国城市政务热线冷热榜公布,韶关市在275个普通地级市中排名第19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民营经济。为此,韶关完善了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28条,制定颁布《韶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政企通”等平台,用心服务民营企业发展。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1.5亿元,增长5.5%,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46.6%。1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成长企业,新增企业申请上述规定84家,完成率168%。

创新引领科技支撑

为老工业城市注入新活力

韶关华工众创空间等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获认定;韶关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机械装备孵化器;中投邦加速器、大安创谷孵化器建成投产;全市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全部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全覆盖;乳源东阳光自主研发生产的“高压多级高速生产线”属国内首创,生产效率是同类设备的两倍。奥莱高新材料生产的高端半导体显示靶材和中机重工生产的架板、半圆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韶关以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发展,颁布《韶关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实施细则》,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企业名录,引进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10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共有236家企业,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三年翻一番目标。

成功靠才华,事业靠才华。近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实施韶关丹霞人才计划,引进《韶关市扶持产业科技人才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韶关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在韶就业实施意见》,落实工业科技人才普惠制政策,促进高层次人才、技术人员安心在韶关工作。2019年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引进产业发展领域紧缺人才61名,引进产业科技人才664名。作为广东技工教育大市,韶关将以技师学院融入高职教育、整合省技工学校资源为契机,大力实施“韶关技师”工程,打造高品质“韶关”技师”团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载体。少工着力打造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高新区发展。韶关新区“国家专用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认定。乳源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韶关高新区预计2020年下半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9年新增企业研发机构50家,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60家%,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超过35%。东阳光新型研发机构被列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利民药厂被列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推进孵化培育体系建设,新增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个,总数达到17个,其中2个分别获得省级运营评价A级、B级。

【来源】南方日报

【撰稿】范永靖沉明丽蔡仁银

【协调员】毕世明

【编辑统筹】甘云吉

【作者】范永靖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