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高考吗知乎(古代也有高考吗现在)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家有考生的人们。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关于科举的历史渊源有很多记载。
那么,古代有没有高考呢?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一.隋朝以前是没有高考的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此前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1.世袭制:
从古代到先秦时代,各级领导和官员都是实行世袭制度。
相传,中国从夏朝大禹的儿子开始进入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权力分配制度。其形式可以概括为父传子,有时是兄弟传。理论上来说,子孙可以永远继承王位。
封建制度下的诸侯也是世袭的,地方官员中的家族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世袭的。
2.察举(荐举)制:
秦朝开始废除世袭制度。汉代以后,任用官员时开始实行考察推荐制度。查举是三大臣、九大臣、地方刺史根据考察结果向中央推荐精通儒家经典的儒生和有治理国家能力的“圣官”的过程。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高祖刘邦。东汉末年,随着政治腐败,科举制度成为权臣或官员插手私事的工具,完全失去了招揽人才的作用。
曹操最初的人生之路就是通过察举制开始的。他去找了大名鼎鼎的桥玄和许劭,通过这两人的举荐逐渐有了点名气。最终通过察举制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开始了他的军旅官员生涯。
3.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的九级中正制度继承了汉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它实际上是汉代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主要解决选拔官员的标准问题。——选拔标准是家庭出身和品德并重。
科举考场
二.隋朝开始的科举——古代“高考”制度的开端:
考察制度和九级中正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扭曲,不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在隋朝,隋文帝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先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开始。当时考试的内容是一篇关于国家政策的卷子,叫试政策。
隋炀帝“废明经、进士二科”,将其列为正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并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起初,进士考试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但读书、参加考试、然后获得正式头衔的基本结构已经建立。
考试清单
三.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
唐朝的科举制度增加了宫试,意味着皇帝直接选拔人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武则天时期增设武术考试。从此文武人才有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
然而,唐朝的科举招生规模很小,所以进士考试非常困难。能够被录取的人数仅占参加考试人数的5%左右。而就算考上了进士,也只有做官的资格。能不能坐上官位,都要经过人部的选拔。
宋代更加注重考生的实际能力,考试也更加严格,但进士后的官职也更高。宋代,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实行了姓名盲录和荣誉记录制度。匿名是指用一张纸隐藏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以保密,而录音是指复制考生的试卷,防止批改试卷的考官根据试卷的内容识别考生的身份。手写。不过宋代的科举录取率比较高,比唐代要容易一些。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后,被欧阳修发掘出来的顶尖人才。他和父亲及兄弟以才华惊艳了整个都城。
公布名单
四.明清时期的“高考”——进入没落的八股文时代:
这时需要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录取的考生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由举人参加,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皇帝任命正、副总考官。各省举人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贡士参加,是皇帝主试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但明清时期的考试,主要还是以死板的八足文为主。八足文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章为基础。需要古人的语气来为圣人说话。格式必须符合公式,字数必须有限,语法必须对偶。这种考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最终导致科举制度走入死胡同,从而导致清末科举的终止。
高中金榜
总之,在中国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员进行的。而且,那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也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分,总之就是选拔官员或者后备官员的唯一途径。
五.当代的高考
虽然我们现在的高考试题变难了,但是考试已经分为文科、理科、艺术三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选择。有些科目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考试没有那么多选拔次数,仅仅一次即可。而且在试题面前人人平等,也不限考生岁数。所以很多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学子,通过这条路实现了“阶层跨越”,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很多人还成为国际知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