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清单及答案(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您想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记得拨打设为星标!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将于9月发布,欢迎来到淘宝!
代码46-88的中文高考第一月刊,售价12元每月。其中,8月年度高考优秀作文复习专辑、9月高考题解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顶尖高考第二套AB试题四月冲刺,高考必备!如需咨询,微信,手机
华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22⊥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2.试题汇编2020.5.1-5.313.试题汇编2020.4.1-4.304.试题汇编2020.3.1-3.31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
1.定义
隐喻,也称为类比,是一种修辞技巧,利用事物的相似之处来比较另一事物。
2.结构
隐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较的事物)、隐喻(被比较的事物)和隐喻(隐喻关系的象征词)。
3.类型
根据隐喻三部分的异同和隐含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1)明喻。本体和隐喻都出现了,中间用了“像、像、好像、像、像、像……一样、像……一般、好像……像”这样的比喻词。
常见的形式是:A看起来像B。例如:的叶子在水中很高,就像一个优雅的舞者的裙子。
(2)比喻。本体和隐喻同时出现,中间使用了“is、become、become”等隐喻词。典型形式是:AisB。
比如,广场是一片雪白的花圈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小山。
此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隐喻变体:
修饰隐喻:本体与隐喻之间的隐喻关系,以修饰与修饰、限制与限制的形式体现。比如:就是花海。
同位隐喻:本体与隐喻之间的隐喻关系以同位多重指称的形式表达。比如:老狐狸,请不要给我上瘾的汤。
注释隐喻:本体和隐喻以注释的形式表达隐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比如:五点钟,工作哨声响起。红砖“罐头”——的盖子和铁门被推开……
(3)比喻。本体和隐喻词都没有出现,本体直接被隐喻所取代。转喻的典型形式是A代B。比如:最讨厌那些毒蛇毒兽,它们吃掉我们的血肉。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用多个隐喻共同解释一个本体。比如:一朵巨大的白色丁香花在灰色的瓦楞屋顶上绽放,如雪、如玉、如溅的波浪。这就是所谓的“博玉”。
4.隐喻的作用
(1)化平凡为生动;(2)化深为浅;(3)化抽象为具体。
5.形成隐喻的必要条件
本体和隐喻必须有相似之处,并且是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否则就不能构成隐喻。一个句子是否是隐喻,不能仅仅取决于是否有“like、like、is”之类的词。以下示例并非隐喻。
(1)她有母亲般的性格。——比较类似的东西
(2)今天天黑了,看来要下雨了。——意味着猜测
(3)每当我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天真的少年时代。——代表想象力
(四)不要带着思想包袱上班。——个字的隐喻意义
注意:
(1)隐喻必须有相似之处;
(二)有比喻词语或者比喻句子的;
(3)无论隐喻句的形式如何,隐喻必须显得清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一、定义
把物写成人,或者把人写成物,或者把甲物写成乙物,这是一种称为类比的修辞技巧。通俗地讲,就是“物化”事物,或者“物化”人,或者“物化一物一物”。
2.类型
(1)拟人化。即将人以外的事物写成人,赋予物体人的行为或思想、情感。例如,个海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迎接雷霆。
拟人必须具有人的动作、语言、情绪或心理。
但要么是人出现,要么是拟人化。
“河边的金树是夕阳下的新娘。”这是一个比喻。
红苹果就像孩子红红的脸颊。当然这也是一个比喻。
(2)模拟。
修辞手法之一。将人模仿为农作物,或将事物A模仿为事物B。
将人比作农作物,例如:
(1)人群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
(2)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A写成B。例:
(1)火山喷发。
(2)他们看到不远处宽阔肥硕的荷叶下有一个人的脸,下半身浸在水里。(《荷花淀》孙莉)
展开:比喻与模仿的区别
所有隐喻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那就是隐喻必须出现。
准对象中的对象不需要出现。例如上面例子中的“涌动”、“咆哮”、“在水中生长”。
3、比较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最近试题的测试格式与比喻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下同。
高中语文(id:gzyw11)编辑
三、借代
一、定义
您不直接命名某人或某物,而是使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这种修辞技巧称为转喻。
2.类型
(1)用事物的特性来代替。比如:红眼原来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太太……老师,袁世凯,你能给我现金吗?
(2)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举起酒来,想在没有管弦的情况下喝酒。想当年,我们强大的时候,可以如虎吞万里。
(3)全部和部分替换。比如: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蓝天。念完后,眉头低下,无话可写。
(4)使用专有名称代替笼统的引用。例如:这里聚集了许多移民和诗人。三个皮匠比诸葛亮强。
(5)用结果代替原因。比如:专门写文章,逗大侠笑。
(6)替换为作者、产地等。例如,如何解除其后顾之忧?只有杜康。
3.借贷的作用
它吸引人们的想象力,使表达具有突出、鲜明、生动的效果。
4、借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借用的事物(本体)应该在前文中得到解释,或者读者应该已经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一、定义
对客观人和事物的描述故意夸大、放大、缩小或推进,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夸张法。
2.类型
(1)夸大、夸大。故意用“大、多、高、深、强”等形容事物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难如登天。
(2)减少和夸大。刻意用“小、少、低、浅、弱”等来形容客观事物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棒变泥丸。
(3)提前夸大。一种夸张的形式,可以推进稍后出现的事物。比如,农民都说:“看到这么绿的麦田,就闻到了白面包的香味。”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使用夸张时的注意事项
(一)夸张不夸张。必须合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与现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真话还是夸张,也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场合。严肃的报道、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的内容。
五、对偶
一、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词数相等、意义联系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称为对偶。
2.类型
(1)正对面。上下句具有相似、相近、对比意义的双重形式。比如:对武陵人说,有很多事情要做,何必去找洞口;笑荆楚客只为桃花痴情。村边绿树成荫,村外青山果坡。
(2)异议。上下句具有相反或相对含义的双重形式。例如:冷眉千指,低头甘做孺子牛。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运行对)。上下句的意义具有先后、因果、假设、条件、过渡等双重形式的关系。比如:只喝了长沙水,吃了武昌鱼。体内没有七彩凤凰飞翔的翅膀,但心中却有清醒的认识。
3.二元性的作用
易于背诵和记忆;简洁概括,富有表现力;它具有美丽的对称性和美丽的音系。
4.使用对偶性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二元性的时候,一定不要脱离内容,追求形式上的对抗和调整。内容空虚、形式单一的二元性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性很容易识别,检验意义不大。关键是要记住二元性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id:gzyw11)编辑
六、排比
一、定义
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增强内容和气势,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为排比。
2.类型
(1)句法成分对齐,即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对齐。比如《:延安之歌》,是黑夜里的火炬,是雪地里的煤炭,是大旱中的雨。
(2)句子排比,即复杂句中各分句的排比。比如:他们的品格是那么纯洁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顽强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么朴素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么美好而博大。
3、排名的作用
强化演讲的气势,使说理更加严谨透彻,抒情更加生动。
七、反复
一、定义
为了强调某种意义或表达某种情感,故意重复某个句子或单词。
2.类型
(1)不断重复(中间没有其他词)。例:山谷里的Echo,他刚刚离开,他刚刚离开。
(2)间隔重复(中间有其他单词)。例:看来,如果失去了东北三省,党国就变得更像一个国家了。如果东北三省丢了,没有人会做出反应,党国就变得更像一个国家了。
3.功能
主要用于诗歌中反复吟诵,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格式工整、有序、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注意重复词和重叠词之间的区别。
重复是句子或单词的重复。重复词是经常可以一起使用的词。从字形来看,有两个要素:组成字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符的组成部分也必须是相同的字符或部首。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组重复字,“望而寻觅,荒凉凄惨”,历来为人们所欣赏。徐易《词苑丛谈》:'首句十四字重叠,如大小珠落玉盘。梁绍王称“出奇制胜,不可思议”。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喧闹如大雨,小弦如低语;喧哗杂杂,大小珠落玉盘”。
叠词效果:1、韵律循环,充满音乐美感。2、特点突出,存在强调功能。3.表达感受并使之更加深刻。4、拟声配音,让您身临其境。
八、设问
一、定义
不疑不问,自问自答,引导读者关注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技巧称为提问。
2.类型
(1)提出并回答自己的问题。比如:问你能有多少悲伤?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一般在下面给出答案,或者不作答)。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为盛衰负责?
3.使用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的基本特征是“问而不疑”。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启发思考。
高中语文(id:gzyw11)编辑
九、反问
一、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来表达明确的意思。这种修辞技巧称为反问句。
(1)肯定反问句,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比如:的江竹英,他的入党愿望是不是要等到去世才能得到省委的批准才能满足呢?
(2)否定反问句。使用否定形式来表达肯定。比如:克服困难不就是一种享受吗?
假设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区别
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这就叫提问。一般情况下,明知地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就是提出问题的标志。
利用问题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启发思考;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能够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也有一种情况是问了问题却没有回答,或者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确定答案。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毛主席年轻时的自问自答。答案不需要他自己说出。它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事实上,不说答案比说出来更好。他绝不会说:问苍茫大地,盛衰谁主?我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同学。添加这句话是多余的,也是失败的。这就是诗的意义所在。不要大声说出来让你猜测,或者把意思说清楚就不需要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盛衰谁主?”这是一个反问句。因为它很符合反问句的一个特点:“只问不答”。但反问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逆向提问需要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喜欢:
1、你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盛衰谁主”这句话的修辞吗?
难道是……?+不是双面否定就是肯定
2.怎能说“问苍茫大地,盛衰谁主?”这是一个反问句吗?
怎么……是一个反问句,一个否认
根据反问句的主要特点,与“问苍茫大地,盛衰谁主?”相比,这句话不具有反问句的含义,因此不是反问句。
十、对比
一、定义
对比是将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两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技巧。
2.类型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比较有两种情况:
(1)相反比较;
(2)反客体比较。
例(1):政府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它服从人民的意志;政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管子牧民篇》
例(二):近贤臣,远离小人,是汉初兴盛的原因;……近小人,远离贤臣,是汉朝从此衰落的原因。《出师表》诸葛亮
例(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4):有缺陷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只是苍蝇。
3.功能
使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表现事物的矛盾,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一、定义
引语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词语,如诗歌、警句、成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类型
引用有七种类型: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显式引用、隐式引用、正向引用、反向引用和借用引用。例如,直接引用是指引用者对被引用的句子持肯定态度,当引用内容与原文意思一致时使用。正面引语一般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它可以是显式的,也可以是隐式的。反引用是指引用者对被引用的句子进行评价,持否定态度,即使用与原意相反的意思,以达到新颖或讽刺的目的。
3.功能
可以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简洁、生动,增加感染力;对推理和表达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一、定义
联觉,又称“传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运用比喻语言来传递感受。它沟通、交织、传递、转化人类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将表达感情A的词语转移到感情B的一种修辞手法,使形象更加生动、新颖。
2.类型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联觉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图像,冷暖似乎有重量。例如,当我们说“明亮”时,我们也会说“大声”,仿佛视觉和听觉是相连的;就像“热闹”和“平静”一样,感觉和听觉是相连的。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术语来说,这些就是“联觉”。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掠过,带来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里隐约传来的歌声。”(朱自清《荷塘月色》)
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这两种感觉进行交流,称为联觉。
其实,《阿房宫赋》中还有“歌台暖春声和”、“歌舞厅寒风雨凄”等古诗文。
另一个例子是“你的笑容很甜”。这就是联觉。“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但这里形容味道的词是用来形容视觉的,也就是联觉。
3.功能
通感技巧的运用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丰富表现表达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才华的艺术效果。
文章来源:
本文转载自原作者:我帮你签名吧
本文由《汉语月刊》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致原作者: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原创保护版权被误侵犯,应归咎于第三方。请联系我们并立即删除!谢谢你!
欢迎原创投稿,所有奖励归作者所有。如果你读得更多,你将会得到回报。
投稿:@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QQ
长按识别并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
初中考试题库(stkuda)
小学满分100(manfen100xx)
高中语文试题及作文(st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