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奥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报告(教育哲学通论)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报告(教育哲学通论)

发布时间:2025-02-07 17:25:23 奥数 544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10月29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的“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公共教育”专题研讨会在线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张双利教授主持。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尤西林、袁祖社、刘东,以及复旦大学的吴晓明、孙向晨、袁欣等2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齐聚。本次会议分为1场主旨演讲和5场专题演讲。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书记刘东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陕西师范大学的许多师生来自复旦或考入复旦,也不乏复旦大学的教授。赴陕西师范大学交流。因此,哲学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希望借鉴复旦大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全面交流哲学教育模式;同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也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启发和引导学生跨学科、多方面发展,充分发挥哲学专业的特殊优势。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通过交流探讨,提升两校的科研能力和合作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报告(教育哲学通论)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东书记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做了《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公众教育》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哲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任务。复旦致力于通过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公共教育,实现对全体员工全方位、全链条的哲学教育,最终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他强调哲学专业教育要强调高标准、专业化。通过五个本科专业的设置,要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术能力。在通识教育阶段,特别强调“一本书主义”,即每个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至少阅读一本主要的哲学著作,从而汲取学科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画平行线的效果。在公共教育方面,我们致力于通过“三层次、二维”的教学体系设计,实现“系统设计”、“全面覆盖”和“质量保证”。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通识研究中心主任游西林作了《通识作为哲学与哲学作为通识——哲学学院的教育定位》的主旨报告。尤希林教授系统梳理了通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背景。大学本质上是公共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预先提供能够综合驾驭所有专业的主观认知、意志和情感结构。他强调“哲学是通识教育”,是对一般知识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则用专业哲学建立非专业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是哲学通识教育,是哲学通识教育。通过双向还原,将大学各专业所代表的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内在整合还原为人格发展的元哲学活动,以及一盘不分散的公共课程或哲学专业预科课程,从而消除专业障碍,培养学生大学教育所特别需要的综合能力。

主旨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不同主题进行了五场专题报告。

第一场专题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卫国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特聘教授吴晓明作了《复旦大学哲学公共教育探索》的报告。吴晓明教授指出,过去的大学不可能没有神学而存在,今天的大学也没有理由没有哲学而存在。复旦大学公共哲学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马相波校长推行的哲学道德综合教育。哲学有利于开拓各种知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袁枚说:“学问如弓,才如箭,懂得引路,才能击中目标。”其中哲学就是知识。给角色提纲。哲学公共教育必须超越智力反思和思辨概念主义的范围。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摆脱洋人为师的学徒制,获得自我主见,才能构建真正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道路。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作《——学科学院理念融合、学术融合、价值融合与哲学教育理念改革的新见解》报告”。他提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以学科命名的学院,依托新文科背景培养拔尖综合人才。目前,学院设有17个学院,在校生400余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张哲学指导下的通识教育应树立广阔的文化视野,旨在弥合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营造能够成功产生健全人格的全人情境,从而保护大学生存的基础。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辉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张双利教授做了《构建哲学公共教育本科教学体系——非哲学专业哲学能力培养复旦模式》的报告。张双利教授谈到,哲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极其重要的平台。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本学科之外的能力,包括超越学科框架的抽象思考能力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全面认识问题。针对不同基础、需求、接受程度的非哲学专业,复旦大学建立了国内首个哲学公共教育体系。通过这种三级二维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不加学分的梯度体系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深度感。该体系包括:第一级课程,即入门课程,帮助学生进入哲学领域;二级课程,包括经典入门阅读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帮助学生深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2+X培养模式进入哲学五大专业或学士学位。一级、二级课程均由精选名师授课。这些教师都是具有丰富哲学专业教育经验的教学专家。他们努力“为大众提供卓越的教学”,通过建设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代际传承。经过20多年的建设,复旦哲学公共教育模式也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2010年以来,78位教师开设了120余门课程,课程总数达760门,有55,000名在校学生选课;举办讲座1000余场,参与学生10万人次;在朝星儿雅、MOOC、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出的在线课程也很受欢迎,有104万名学生在上课。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在线课程浏览量突破3000万。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尹兆坤副教授做了《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旨在将通识教育和哲学教育融为一体,避免两者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弊端,突破现代大学院系制的局限性。尹兆坤副教授介绍了学院目前的组织架构和五大教学模块,重点介绍了特色课程《关中文化十八讲》。通过聚集名师授课、组织助教进行小班圆桌讨论,打造精品课程。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伟祥作了《——书院教育在知识转移教育中的修正和补充作用》的报告。作为一线教师,丁伟祥教授向与会老师介绍了他在学院开设《传习录》入门阅读班的经验和感悟。他说,与哲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传习录》时没有套路和匠心。通过阅读、对话、讨论的步骤,他们可以很快进入学习。他喜欢在学院里与同学一起工作。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他认为,学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一种思想实践、主动对话、基于兴趣的参与。学生的选择比较主观,从而起到纠正和补充的作用。

下午,第三场主题演讲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景峰教授主持。

第三场主题演讲:余哲军副教授、宋宽峰教授、郭晓东教授、刘丽华主任致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余哲军做了题为《以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研究为中心的经典文本的语境化与反思性阅读——》的报告。余哲军副教授结合自己创办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课程介绍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实践流程和教学经验。他强调,经典阅读要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启发学生自觉运用文本中的思想资源和思想,认识自身处境和问题,走向反思性阅读。据了解,该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视频课程等荣誉,也受到校园学生的广泛欢迎。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宋宽峰教授做了题为“经典文本的去语境化解读与哲学通识教育方法探索”的报告。宋宽峰教授还介绍了他主持Rawls《正义论》通识课程的经验。由于《正义论》难度很大,涉及知识较多,宋宽峰教授强调采用脱语境化的解读方式,将经典中蕴含的思想与日常思维结合起来,不断化繁为简,归结为终极奉献。要解决什么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郭晓东教授做了题为《通识课程中谈传统文化教育:以《春秋》三个传奇为例》的报告。郭晓东教授在开设公共课程时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重视课文的知识性,如历史、礼仪、风俗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中国传统知识;重视知识本身的专业性,把握文本背后的微妙含义;重视文本讨论具有开放性,我们对《春秋》三种解释的立场采取开放式探索模式,进入不同的解释体系来把握各自的含义。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丽华老师做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哲学版块的设计、运行与保障》的报告。她指出,复旦的通识哲学课程强调经典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复旦通识教育课程采用邀请式教学制度,有效保证了课程质量。此外,中心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出版复旦图书馆《读者丛书》、《复旦通识100》等成果汇编,打造复旦通识教育月等系列讲座,保障了复旦通识的良好运行。教育。

第四场报告由刘丽华老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姚宁远副教授做了“数理逻辑交叉学科建设”的报告。他提到,数理逻辑学科的特点是困难、冷漠、遥远。人才培养周期长、强度大、难度大、流失率高、专业师资少、分布稀疏。因此,在复旦2+X培养模式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整合跨学科资源,设计了数理逻辑跨学科课程,依托各学院在不同领域开展数学科学。水平和不同方向。逻辑课程促进了数理逻辑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人才培养项目还荣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徐波副教授做了题为“公共哲学教育与本科生2+X培养计划”的报告。徐波老师详细介绍了复旦2+X本科培养项目的内涵以及哲学学院2+X项目的设计思路,特别强调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复旦的哲学公共教育得到了精心设计。其一、二级课程对应学校培养计划“2”的通识教育部分,三级课程对应“X”的学术课程/学位辅修部分,很好地保持了学校培养计划“2”的通识教育部分。哲学公共教育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王辉副教授做了《哲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报告。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启动新文科建设,哲学学院以哲学为主,文学或历史学为辅。采取择校、二次分流制度,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文史哲综合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文史哲综合能力的培养。他还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学术指导的工作流程,并对当前探索中的难点做出了相应的反思和总结。

第五次报告由徐波老师主持。

第五场主题演讲:王文起副主任、袁欣书记、林辉副院长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副教授做了《社会人的哲学教育》报告。袁欣书记介绍了复旦大学在向社会开展公共哲学教育方面的各种探索。2000年以来,通过创办复旦人文智慧班、哲学班,向社会提供各类高水平哲学课程,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复旦哲学也尝试通过微信、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向社会普及哲学教育,反响良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辉教授作了《从教育哲学到哲学教育:中学哲学教育的探索与推进》的报告。林辉教授提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中学公共哲学教育是在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的。2006年以来,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组织了一系列教育哲学活动,并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下发表了《教育哲学评论》等研究成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对上海一批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哲学学院教师参与指导《儿童哲学》成果出版并荣获国家级奖项。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多所中学指导开设哲学相关兴趣课程和系列讲座。2020年起,在学校和区政府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多家中学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哲学教育实践基地。先后举办全国中学生暑期哲学班、港澳中学生博学项目,开设高中哲学课程,组织初中哲学俱乐部,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学哲学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文琪讲师做了《哲学公共教育的探索与反思》报告。王文琪老师指出,哲学专业教师要自觉构建教学风格,将智慧与哲学思维融为一体,回应时代热点话题;同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要巩固学科优势,挖掘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关中学者的毅力和深厚底蕴应对新动向。文科背景下的许多挑战;将道、学、政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展教育之外的教养和启蒙功能。

最后,哲学学院袁鑫书记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与会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公共教育案例,对哲学教育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启发。他希望哲学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今后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进一步加强哲学公共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本次教育研讨会在充满智慧、理性、睿智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两校学者均表示希望能够继续深入交流、互相启发,并期待在春季线下相聚,共同推广两校哲学专业。教育、普通教育、公共教育进一步发展。